菌核病的防治
1、发病症状
花生菌核病常发生在花生生长后期,主要为害根部及根颈部,也能为害茎、叶、果针及果实。叶片染病,病斑暗褐色,近圆形,具不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呈水渍状软化腐烂。茎部发病,病斑初为褐色,后变为深褐色,最后呈黑褐色。造成茎秆软腐,植株萎蔫枯死。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布满灰褐色绒毛状霉状物和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菌丝、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花生将近收获时,茎的皮层及木质部之间产生大量小菌核,有时菌核能突破表皮外露。果针受害后,收获时易断裂。荚果受害后变为褐色,在表面或荚果里生白色菌丝体及黑色菌核,引起子粒腐败或干缩。
2、病原与发生规律
Sclerotinia arachidis称核盘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以菌核在病残株、荚果和土壤中越冬,菌丝体也能在病残株中越冬:第2年小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和分生孢子,有时产生子囊盘,释放出子囊孢子,多从伤口侵入。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菌丝也能直接侵入寄主。大菌核病菌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释放子囊孢子并进行侵染。通常连作地病害重。高温、高湿促进病害扩展蔓延,进一步加重病情。
3、防治方法
应该和与小麦、谷子、玉米、甘薯等作物轮作,这样能减轻病害的发生,在生长期要进行深中耕将菌核直接埋入土壤中,防止产生孢子和,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一旦在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集中烧毁,在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株,中耕,将遗留在田间的残株和菌核一起埋入土壤中,减少菌源,减轻病害发生。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绿升原绿袋肥中药基因肽靶向富硒营养液,1:50倍稀释进行叶面喷施,隔7-10天使用一次。喷施的第二天使用绿袋肥菌肽增效剂,1:200倍稀释进行灌根,可改善土壤,缓解药害,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
菌核病的症状
菌核病主要为害幼瓜及茎蔓,严重时也为害叶片。幼瓜染病,多从开败的残花开始侵染,初呈水渍状腐烂,后长出较浓密的絮状白霉,随病害发展白霉上散生黑色鼠粪状菌核。茎蔓染病,初呈水渍状腐烂,随后病部变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空气干燥时病茎坏死干缩,灰白至灰褐色,最后病部以上茎蔓及叶片枯死。叶片染病呈污绿色水渍状腐烂,病部亦长出白色菌丝和较细小的黑色菌核。
菌核病典型症状为:病部产生白色絮状白霉和黑色鼠粪状菌核。
菌核病的简介
菌核病是土传真菌病害,塑料棚、温室或露地黄瓜均可发病,但以塑料棚黄瓜受害重,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被侵染。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引起植物组织坏死。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这类真菌的子囊孢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孢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 160多种植物,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土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乱麻状。种荚受害也可产生黄白色病斑,严重者早期枯死、变干。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面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危害菜豆、豌豆、蚕豆、大豆、花生、马铃薯、番茄、辣椒、莴苣、胡萝卜、菠菜、黄瓜、洋葱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2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