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指的是什么?
“食色,性也”指的是:饮食男女,这是本性。
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白话译文:
告子说:“饮食男女,这是本性。仁是内在的东西不是外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不是内在的东西。”
孟子说:“什么叫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外在的东西呢?”
告子说:“他年纪大我就尊敬他,尊敬长者之心不是我所固有;这好比外物是白的,我便认为它是白的,这是因为外物的白被我认识的缘故,所以说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白马的白和白皮肤人的白或许无所不同,但不知对老马的怜悯心和对老人的尊敬心,有没有不同?而且,您说说,所谓义,是在于老者呢,还是在于尊敬老者的人呢?”
告子答:“是我的弟弟就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就不爱他,这是因为我自己喜爱的缘故才这样,所以说仁是内在的东西;恭敬楚国的老者,也恭敬我自己的老者,是因为外在的老者的缘故才这样,所以说义是外在的东西。”
孟子说:“喜欢吃秦国人的烤肉,和喜欢吃自己的烤肉无所不同,各种事物也有这样的情形。那么,难道喜欢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东西吗?(这不和您所说的饮食男女是人的本性的论点相矛盾吗)”
此文出自战国时期·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
战国时期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一:读作“食色,性也”。表示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
释义二:吃和性都是人的本性。
出处:
食色性也语出《孟子·告子上》:孟子与告子辩论,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生活的问题,一个性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是与孟子同时代的告子说的。
相关论证:
语出《孟子》——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与告子辩论,“食、色,性也”这句话是只不过是告子的论点之一。
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与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及孟子主张的性善论构成了对人性的三种认识。告子所提出的“食、色,性也”这句话,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性无善无不善论的,告子主张“生之谓性”学,也就是主张食、色为人类生存所必需。
造句:
老祖宗很有些经典的说法,比如说:食色性也,一家伙把两样必需品一网打尽,也算够狠的。
就整个社会来说,情色指征已经提高并外化到与“食色性也”相称的水平,或许这与“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潮流不无相通。
食色性也,倘若世上真有人能像吃饭一样来享受男女之情,那非法兰西人莫属。
古人又告诉我们食色性也,我们都是饮食男女,喜欢美食,也喜欢美女。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同中国古代一句有名的话,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为了解决生存和温饱的问题,色是为了解决发展问题,也就是所谓传宗接代。
性都阿姆斯特点也并非只因红灯区而得名,整座城市都洋溢着“食色性也”的气氛。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造句网:
食色性也是什么意思?
食色性也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意思是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另一个意思是吃和性都是人的本性。
出处:《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译文:告子说:“对于人来说,吃喝拉撒睡也好,喜怒哀乐也好,都是人的本性罢了,宽厚善良,同样是本性,而高尚正直却是需要后天的培养,无可厚非。”
例句:老祖宗很有些经典的说法,比如说:食色性也,一家伙把两样必需品一网打尽,也算够狠的。
扩展资料
食色性也虽然出自《孟子·告子上》,却不是孟子说的。告子是一位年轻的哲学家,他对孟子的“人性善”观点很不满意,就找上门与孟子辩论。过程中告子说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在这里,“食”是动词,有喜爱的意思;色,这里为态度、美好的意思,即喜爱美好的东西,是本性使然。要从告子的论点上来理解,而不是单单地望文生义。
即好色是本性驱使、人之常情,而用食色性也表示好色是本性使然是很不恰当的,因为其缩小了词义,让人产生误解。色字在春秋战国时期本没有性的意思,直到唐朝《心经》里“色即是空”也不是情色的意思。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40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