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马鞭草?
马鞭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基部木质化,单叶对生,叶片卵形至长卵形,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蓝紫色,无柄,花萼膜质,筒状,花冠微呈二唇形,花丝极短;子房无毛,果包藏于萼内,小坚果。花果期6-10月。马鞭草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苦,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百疆、西藏。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马鞭草科与唇形科的异同点有哪些?
18.唇形科和马鞭草科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茎四方、叶对生、无托叶、有特殊的气味,花两性,雄蕊
4,2
强,有可能具唇
形花冠,子房上位,2
心皮,常
4
室。
不同点:马鞭草科——木本、稀草本、稀具轮伞花序,子房不
4
深裂至基部,花柱顶生,
果实为核果、浆果或蒴果。
唇形科——草本、稀草本,常具轮伞花序,子房
4
深裂至基部,花柱生于子房
缝的底部,果实为小坚果。
马鞭草有什么作用?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活血散瘀。马鞭草,又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根和茎种含水苏糖,叶种含腺苷和β-胡萝卜素药性苦,辛,微寒。马鞭草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痢疾、疟疾、白喉等症,还能去脓毒,洗痔疮毒。
马鞭草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对于湿热黄疸、水肿、淋病有很好的疗效。马鞭草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经闭、症瘕、妇人血气肚胀、月经不调等症。马鞭草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治疗疟疾、治疗白喉、治疗传染性肝炎、治疗流行性感冒、治疗丝虫病、治疗血吸虫病。
马鞭草科是什么?
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米。茎四方形,近基部可为圆形,节和棱上有硬毛。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1-5厘米,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茎生叶多数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有硬毛,背面脉上尤多。
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 结果时长达25百米花小,无柄,最初密集,结果时疏离;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长约2毫米,有硬毛,有5脉,脉间凹穴处质薄而色淡;花冠淡紫至蓝色,长4-8毫米,外面有微毛,裂片5;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时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0月。
马鞭草是什么?
马鞭草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可达120厘米,基部木质化,单叶对生,叶片卵形至长卵形,两面被硬毛,下面脉上的毛尤密。顶生或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蓝紫色,无柄,花萼膜质,筒状,花冠微呈二唇形,花丝极短;子房无毛,果包藏于萼内,小坚果。花果期6-10月。马鞭草多数生长于原野;原产于欧洲,中国华东、华南和西南大部地区都有分布。全草供药用,
性凉, 味微苦,
有凉血、散瘀、通经、清热、解毒、止痒、驱虫、消胀的功效。产中国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百疆、西藏。全世界的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马鞭草的栽培技术
1、播种种植
马鞭草根系发达,要选择土壤深厚的砂质土,将土壤进行翻土处理,施够足量农家肥,提供足够养分。然后在四月下旬,按照20厘米的间距,将马鞭草播种在挖好坑的土壤中,深度保持15厘米左右,盖上土按压好土壤。
2、移栽养护
保证环境温度控制在20~25℃之间,保证土壤的微微湿润,20天后就会生根出苗,等到小苗生长到5厘米左右就可以进行移栽,移栽间距保持10厘米,满足马鞭草的足够生长空间,促进生长。
3、除草浇水
马鞭草在移栽后要进行及时除草,避难杂草多余养分,阻碍马鞭草的生长,看见杂草就可以拔除,而且拔草之后可以进行松土处理,及时浇水补充水分,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小苗发育。
4、翻土处理
由于种植时间原因,种植土壤会变板结,需要做好马鞭草的翻土工作,避免出现土壤板结,浇水不当出现积水造成根部腐烂,可以使用多菌灵一周浇灌一次马鞭草根部,做好杀菌消毒工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