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春秋笔法 [ chūn qiū bǐ fǎ ]
释义: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译文: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
近义词:
微言大义
微言大义 [ wēi yán dà yì ]
释义:《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后用“微言大义”指精微的语言里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微:精深,精微。
出处: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从前孔子逝世,含义深远的言论就断绝,七十位贤人丧亡,经典著作的大义就违背。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什么是春秋笔法,有什么特点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什么是春秋笔法,请举例
“春秋笔法”,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nqiūbǐfǎ,意思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举例:
1、春秋笔法运用中较知名的诸如三个表示杀的动词:“杀、弑、诛”,这个例子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因为杀指无罪而杀,弑指以下犯上,诛则指有罪、有理而杀。文中用诛而不用弑,就是暗示作者认为杀商纣王是因其有罪该杀,而并不是以下犯上。这是春秋笔法中比较知名的动词上的例子。
2、“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死的不同用法这里体现的就是“婉而成章”的春秋笔法,意在委婉、避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1、词语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2、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后世史官所遵循的修史原则、方法以及指导思想都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春秋笔法”是孔子编修春秋的指导思想。孔子编修《春秋》的实践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一直是研究孔子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议题,人们对于其探讨也是争论不休。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它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对于学者们研究历史文献的书写演变过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什么意思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出自:
东周春秋末期-孔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翻译: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共同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判词。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孔子授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与公文写作:
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公文中命令、通报、意见等文种,是国家机关表彰先进、批评错误、反映问题、确立舆论方向的重要工具,公文在发挥这些功能时,必须通篇表现出鲜明的立场,体现在文章中,则表现为公开叙事与隐蔽叙事的综合使用。
叙述在公文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议论,再次是描写。在公文叙述中,如果时不时跳出一个叙述者来主观发言,显然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为了既能保持公文庄重平实的文体风格,又能体现发文机关鲜明的态度,在隐蔽叙事的文本形式下发出公开叙事的声音,运用“春秋笔法”是最好的解决途径。(节选自《应用写作》学术月刊2005年第4期《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3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