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氨基酸的功效
脂肪乳注射液,不是补品,切莫在诊所使用
#学问分享官# [灵光一闪]脂肪乳是肠外营养制剂,经静脉输注补充热量,多数是在不能进行肠内营养摄入时方才使用的药品,而在某些诊所却把它当成“补品”,如氨基酸、白蛋白一样进行输液,着实危害不小!当然氨基酸、白蛋白也不能随便输液,同样有危害!
[***]脂肪乳剂注射液可用于什么病人呢?
[胡瓜]本品可提供人体营养所需的热能和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临床适用于需要高热量的患者,肾损害、禁用蛋白质的病人和由于某种原因不能经胃肠道摄取营养的无禁忌症的患者。脂肪乳剂注射液中大约60%的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既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又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的浓度,还可通过合成磷酸而维护生物膜的完整功能。参与皮肤的正常代谢,如缺乏可引起皮炎、伤口愈合不良等症状。脂肪可释放的能量高于糖类、蛋白质1倍多。
[玫瑰]其应用适应症为:对能量需求较高的消耗性疾病、大面积烧伤、外伤急救、外科三、四类手术前后及长期禁食病人,应尽早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改善氨平衡的病人。
[蜡烛]所以,本品多数只适用于危重及能量需求较高的消耗性病人!不适合门诊病人,更不能把它当作“补品”去给无病的人输液!
#长江健康计划# [不看]临床应用的脂肪乳经历了三个阶段:
[赞]第一代为长链脂肪乳(LCT),为大豆油制剂,自1960年开始应用,目前仍认为有很强的功效。然而,在成功使用长链脂肪乳多年后,多数专家认为长链脂肪乳中的某些成分在创伤、感染等高代谢状态时易导致粒细胞活性降低、免疫功能受损、脂质过氧化增加,进而加重机体损害;还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侵蚀,引发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赞]第二代脂肪乳剂为中-长链脂肪乳,自1980年代开始用于临床,由中链三酰甘油(MCT)和LCT按1:1物理混合而成的中/长链脂肪乳剂(MCT/LCT)、经化学方法合成的结构型中/长链脂肪乳剂、橄榄油脂肪乳剂(80%橄榄油+20%大豆油)等等。
[赞]第三代为含鱼油的脂肪乳剂,其组成为20%大豆油、30%长链脂肪乳、25%橄榄油及15%鱼油。其特点为维持细胞膜正常的稳定性及流动性,维持正常免疫受体的表达和功能,激活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免疫调节作用,抗血栓抗血凝,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不影响血糖、血脂和肝功能。
[给你小心心]切记:对于能量需求较高的消耗性疾病,只有热氮等营养素同时输入,方能发挥最佳促进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也就是说,仅仅靠脂肪乳是不能解决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必需用三腔管同时输入氨基酸、脂肪乳、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等。这就要求大多数病人有中心静脉导管。这在普通诊所是不可能具备的。
[给你小心心]单瓶输注脂肪乳弊端颇多,至少在外周小静脉是不适合使用的,静脉炎发生机会大大增加。
[跪了]脂肪乳的不良反应有:体温升高有变态反应;畏寒、发热,恶心、呕吐;血压降低、心动过速、呼吸困难;肺动脉脂肪栓塞;黄疸;诱发急性心梗等等。
[炸弹]脂肪乳的禁忌症有: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酮症酸中毒;肝衰竭;休克、败血症;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高龄老人等。
[白眼]但脂肪乳也有很多临床新用途,例如用于某些脂溶性药物的解毒,也试用于某些心脏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这也是适用于综合医院的。
[微风]总之,脂肪乳多数情况下用于外科大手术后,尤其是ICU的病人,诊所可千万别拿来当“补品”啊!
WHAT?!考试之前给娃打氨基酸补脑?还可以这么整?真的假的?
曾有媒体报道,某高中高三学生集体打氨基酸吊瓶“补脑”,引发了社会热议!
讲真看到这种新闻,药娃一脸懵逼……
诚然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个好前程,一到孩子考试简直比打仗还要紧张!BUT!事关孩子身体,这事儿马虎不得,不能别人说啥咱就信啥啊!还有某些商家,什么“强健大脑”“补充能量”“增强免疫”,忽悠你一套一套的!
氨基酸曰:我有这么腻害?我咋不知道!
长期以来,氨基酸作为改善手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和治疗蛋白质吸收障碍的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
近些年,它又被某些商家冠以补脑保健的功效。问题来了!咱们国家,从来未批准过任何补脑保健品!所以凡是打着“补脑”旗号的保健品都是“耍流氓”!
专家特别强调,氨基酸是一种蛋白质水解物,临床上主要针对营养严重不良的患者和无法通过进食或口服补充蛋白质的患者。后者在进行静脉注射时,还必须将氨基酸同碳水化合物、脂肪等物质搭配输入,患者是否需要补充氨基酸应由专业医师评估并科学地选择药物。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虽然它可以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提供能量,但并不是优先选择的供能物质。当人体能量不足的时候,供能物质的消耗顺序是糖类、脂肪,之后才开始分解蛋白质产生能量。只要不是营养不良或者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就无需动用氨基酸来提供能量。
药娃温馨提醒:
如果正常饮食能够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就没有必要通过输液来获得氨基酸。相反,如果氨基酸或蛋白质摄入过多,机体无法利用,多余的氨基酸还需要分解并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负担,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有可能导致高氨血症和血浆尿素氮的升高。此外氨基酸注射液是高渗溶液,输液时对血管有刺激性。
专家特别指出,氨基酸注射液属于处方药,有明确的适应证,输液需要遵医嘱进行。
(中国药学会)
WHAT?!考试之前给娃打氨基酸补脑?还可以这么整?真的假的?
输液致静脉炎,在家可以这么做
打点滴、输液,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还亲身经历过。请问静脉输液,尤其是经常输液或者输注对血管刺激较大的药物后,您是否出现过局部血管疼痛、发红、变硬、肿胀的情况呢?如果您有这些症状,很有可能中招静脉炎了,下面我们一起聊聊静脉炎。
认识静脉炎
静脉输注的药物会直接刺激血管内膜,导致炎性细胞浸润、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从而引发静脉炎。美国静脉护理协会将静脉炎分为四个等级:0度,无反应;Ⅰ度,穿刺点局部发红,肿胀,稍有疼痛;Ⅱ度,穿刺点局部有疼痛、发红,肿胀,静脉出现轻度条索状结节,未触及硬结;Ⅲ度,穿刺点明显有疼痛,发红和(或)发肿,静脉有明显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出现Ⅰ度,就可判断为发生了静脉炎。
输液引起静脉炎常见原因
1.药物因素
(1)细胞反应:有些药物具有细胞毒性,输注后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如部分化疗药物。
(2)酸碱性:人体血液pH正常范围是7.35-7.45,当药物PH值高于或者低于正常值,就可能引发静脉炎,如呋塞米。
(3)渗透压:正常血浆渗透压为 280-310mmol/L,当药物渗透压过高时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坏死,引发静脉炎,如20%甘露醇。
(4)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过高超过血管缓冲应急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会对血管内膜产生刺激,引发静脉炎。
2.血管因素:静脉越小,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出现反应的时间也越早。关节处穿刺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高,这与关节活动有关;远端发生静脉炎的几率高于近端,下肢高于上肢。
3.输液温度和速度:当输入液体温度过低、速度过快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增大。
4.患者相关因素:年龄>60岁,患有糖尿病,当前感染、免疫缺陷,全身营养状况差等患者,发生静脉炎的风险较高。
居家护理
有时候患者静脉炎发生在出院回家后,尤其是输液频次较多而又没有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我们要学会自我监测,合理选择血管,不要总是选择同一部位穿刺。那么发生静脉炎,在家可以做些什么呢?
1.不要抓挠或用力擦洗患肢,适当清洁,避免感染;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酒,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发炎部位可以给予湿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以不觉得过烫为宜,每次30分钟,早晚各一次。但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氨基酸、脂肪乳等)后避免热敷,给予冷敷。患者可能不清楚药物性质,建议在家不要盲目热敷或者冷敷,应听从医务人员建议。
3.外敷土豆或芦荟叶:将新鲜土豆切成2-5mm的片状,外敷于静脉炎处,用医用胶布或保鲜膜固定,2-4小时更换一次,每天4次;或将新鲜土豆捣成泥,调成糊状,湿敷于静脉炎处,可消肿止痛、改善血液循环。注意要选用新鲜土豆,不能选用变质、发芽或变绿的土豆。也可以外敷芦荟叶,将新鲜芦荟叶剖开,沿静脉走向将叶内面外敷在静脉穿刺点上方2cm处,4-5小时一次,一天2次。Ⅰ度静脉炎可选择此方法。
4.涂抹如意金黄散或喜辽妥(多磺酸黏多糖):将如意金黄散加植物油或蜂蜜均匀搅拌成糊状,将其敷于静脉炎处,每天换药1-2次;或直接用喜辽妥沿静脉走向涂搽。Ⅱ度静脉炎可选择此方法。?
5.Ⅲ度静脉炎时,把七叶皂苷钠融入灭菌注射用水中,将一块纱布浸湿,敷在静脉炎部位上,每次20分钟左右;然后将局部皮肤清洁,取适量百多邦软膏沿血管走行,涂抹于局部皮肤,每次30分钟;七叶皂苷钠稀释液与百多邦交替使用,每天各敷2次。
以上方法只适用于情况不严重的静脉炎,如果静脉炎严重并伴有全身感染,应及时就医。
#湖南医聊超能团# #超能健康团# #清风计划#
@头条健康@湖南医聊 @健康中国 @曹文辉cwh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