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我之前捣鼓的一个玩意儿,我管它叫《肥料绘本》。这名字听着可能有点怪,不是说我真去画一本给小孩看的关于肥料的图画书。
事情是这么开始的。大概是前几年,我那会儿在琢磨一个事儿,就是怎么能把一些看着挺复杂、挺枯燥的东西,尤其是工作上的一些流程、规则,或者一些想法,给它弄得简单点,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像看小人书一样。觉得这样可能沟通起来能省不少事儿,效率也能高点。
你想,很多时候我们开会、写报告,长篇大论的,对方听着费劲,看着也累。我就想,能不能像弄个绘本一样,用最直观、最简单的方式把核心意思表达出来?比如,一个新项目,怎么让所有人都快速知道目标是啥、关键步骤是啥、可能会遇到啥问题,就像告诉小朋友,种子种下去,需要浇水(这是步骤),可能会长虫(这是风险),才能开花结果(这是目标)。
于是我就开始实践。我管这个思路叫“肥料绘本”,意思是想给这个想法“施点肥”,让它能“长”得能被大家接受。 我尝试着把一个挺绕的工作流程,用一些简单的框图、箭头,还有一些自己画的(画得贼难看)小图标给串起来。比如,代表“审核”就画个放大镜,代表“风险”就画个小炸弹,代表“通过”就画个对勾。尽量少用文字,多用视觉元素。
我还特意找个内部的小项目试点。把项目的背景、目标、关键节点、负责人、潜在风险点,都用这种“绘本”的方式给画出来,打印几份。
实践过程中的磕磕绊绊
刚开始拿给大家看的时候,反响还行,都觉得挺新鲜,看着不累。觉得这“肥料”好像还真有点用。
- 第一步:构思与简化。 这是最费脑子的,要把一堆文件、邮件里的信息,提炼成几个关键的图和点。
- 第二步:可视化尝试。 用PPT或者画图工具,甚至手绘,把这些点给画出来,连贯起来。
- 第三步:小范围讨论。 找几个人看看,能不能看懂,有没有歧义。
- 第四步:修改调整。 根据反馈,改呗,有时候一张图得改好几遍。
但是,真到实际用起来,问题就来。这“肥料”,好像有点“水土不服”。
比如,你画得很简单,有些人就觉得不够严谨,信息量太少,担心遗漏细节。你画得稍微详细点,又有人说,这不还是挺复杂的嘛跟你原来写文档有啥区别?
还有就是,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表达相对固定的流程或者简单的逻辑。一旦遇到需要灵活变通、或者特别复杂、需要大量文字解释背景的情况,这“绘本”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它没法承载太多的“但是”、“如果”、“可能”这些复杂情况。
我记得最深的一次,是试图用“绘本”去解释一个绩效考核的初步想法。我画各种路径,比如“达成目标”通向“奖励”,“未达标”通向“改进计划”等等。结果讨论的时候,大家的问题全在那些细枝末节上,比如“这个‘达成’的标准是”“那个‘改进’具体怎么改?”“如果市场环境变怎么办?” 这些问题,靠几张简单的图根本说不清楚,还是得回归到大段的文字说明和反复的口头沟通上。
那感觉就像是你精心调配“魔法肥料”,希望能快速催生理解,结果发现,这“植物”(问题本身)太复杂,或者“土壤”(接受环境)太特殊,普通“肥料”不管用,甚至可能起反作用,让讨论更混乱。
这个《肥料绘本》的实践,也没能大范围推广开来。它成一个我在特定时期、针对特定问题的尝试记录。
现在回过头看,这个实践过程本身还是挺有意思的。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到,简化是好事,但不能为简化而简化。 有些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硬要去“绘本化”,反而可能丢失重要信息,或者引起新的误解。找到那个合适的平衡点,才是最难的。
行,今天就先分享到这儿。算是我个人的一次瞎折腾记录,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小小的启发或者避坑的经验。生活和工作嘛总是在不断尝试和调整中前进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