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自己捣鼓有机肥料这事儿,也是被逼无奈。以前图省事,直接买现成的,后来觉得买的那些肥,劲儿是大,但用多地好像越来越不行,板结得厉害。加上家里天天做饭,厨余垃圾一大堆,扔也可惜,就琢磨着能不能自己弄点肥料试试。
第一步:攒家当
我这人动手能力还行,说干就干。最开始就是攒材料。这玩意儿原料到处都是,根本不用花钱。
- 厨房里的宝贝: 每天做饭剩下的菜叶子、烂水果、果皮(像香蕉皮、苹果核啥的,但太油腻的肉类骨头我一般不放,怕招虫子和发臭),还有过期的牛奶、喝剩的豆浆,淘米水更是好东西,我都用个大桶先攒起来。对,鸡蛋壳我特意留着,敲碎掺进去,听说能补钙。
 - 院子里的“废料”: 我家有个小院子,秋天扫的落叶、平时修剪下来的草屑、一些没生病的枯枝败叶,这些都是好东西,干燥的、绿色的我都掺着用。
 
反正原则就是,能烂的、不是大鱼大肉太油腻的,基本都能往里扔。攒的时候就注意干湿搭配,别一股脑全扔湿的,那样容易发臭。
第二步:找个“窝”安家
攒些料,就得找个地方让它们“发酵”。我没买专门的堆肥桶,那玩意儿死贵。我就在院子角落找个不碍事的地方,用几块捡来的旧木板简单围一下,底下铺层粗的树枝垫底,主要是为透气和排水。你要是没院子,用大点的塑料桶、泡沫箱也行,记得底下钻几个孔透气。
第三步:开始“和稀泥”
接下来就是“堆料”。这步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一层干料(比如落叶、干草)一层湿料(厨余垃圾)这么铺上去。大概铺个几层,差不多十几二十厘米厚,我就稍微喷点水,让它保持湿润,但不能太湿,用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的,但又挤不出水那种状态就正太干发酵慢,太湿容易变成臭水沟。
关键一步: 为让它发酵得快一点,我还掺点东西。有时候是弄点以前剩下的发酵菌,有时候直接从别人家要点已经发酵好的肥土掺进去当“引子”,感觉这样能快点启动。也有人说加点红糖水或者啤酒啥的,我试过,感觉效果不明显,可能是我操作不对。
第四步:耐心等待和“伺候”
堆好不是就完事,还得隔三差五“伺候”一下。大概一两个星期,我就用个旧叉子或者铁锹把它整个翻腾一遍。目的是让里面的料都能接触到空气,发酵得更均匀。刚开始翻的时候,会有点热气冒出来,有时候味道也有点冲,忍忍就过去。翻完之后,如果觉得太干就再洒点水。
这个过程就是等,急不来。根据天气、堆的材料不一样,时间长短也不同。夏天快一些,可能一两个月,冬天就慢多,得三四个月甚至更久。
第五步:收获“黑金”
怎么判断肥料好没?主要是看和闻。
- 看颜色: 原来的那些菜叶子、果皮都看不出原样,变成深褐色或者黑乎乎的,质地也比较松散,像土一样。
 - 闻气味: 原来的酸臭味或者其它怪味没,闻起来是一股泥土的清香味儿,那就差不多。
 
这时候的肥料摸起来是松软、潮湿但不粘手的。
用起来!
弄好的肥料,我一般是先过一下筛子,把里面没完全烂掉的大块捡出来,扔回堆肥区继续发酵。筛出来的细土就可以用。可以直接混在营养土里给花换盆用,也可以在种菜的时候当作底肥埋在土里。用自己做的肥,感觉种出来的菜和花都特别精神,虽然可能肥效没买的化肥那么猛,但心里踏实,感觉对土也
整个过程就是这样,听着好像有点麻烦,但实际做起来,就是个顺手的事儿,习惯就看着一堆“垃圾”变成有用的“黑金”,那种成就感还是挺强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