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氨基酸肥料-EDDHA专卖网!

说起来这事儿也挺逗的,一开始我对啥“土壤肥料学”这些名词压根儿不感冒。种地嘛不就那么回事儿?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感觉够用。直到去年,我自家那几分地,种啥啥不行,黄不拉几的,邻居家的地绿油油的,一问,人家说我这土“缺素”,得“调酸碱度”,还得搞清楚“有机质含量”。我当时就懵,啥玩意儿这都?

感觉自己像个傻子,种一辈子地(也没那么久,就是跟着家里人瞎捣鼓),连自家地里缺啥都说不清楚。这不行,得搞明白。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听着就头大的名词给弄懂。

咋开始的?

一开始我没啥章法,就是上网瞎搜。搜出来的东西,要么太专业,一堆化学式,看得我脑仁疼;要么就是互相抄,说来说去就那几句话,根本不解释是啥意思。比如那个“土壤生产力”,都说是“土壤产出农产品的能力”,废话,这谁不知道?关键是这能力咋来的?跟啥有关系?都没说明白。

后来我就转变思路。我决定自己动手整理。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 翻书找资料:我找几本农业大学的旧教材,还有一些农技推广站发的小册子。这些东西虽然也专业,但比网上那些零散信息系统点儿。
  • 逮着机会就问:去镇上农资店买东西,或者碰到懂行的老农,我就逮着人家问。比如问他们“啥叫根外营养?” “啥又是土壤胶体?” 有些老农虽然说不出专业名词,但能用大白话给我打比方,这对我帮助很大。
  • 自己做笔记:我弄个本子,专门记这些名词。左边写名词,右边用我自己的话解释。尽量用最简单、最土的话说清楚。比如说那个“根外营养”,我就记成“叶子也能吃饭喝水,喷点肥水上去也能吸收”。虽然不完全准确,但起码我懂是咋回事。
  • 对比和归类:遇到意思相近的词,比如“土壤肥力”和“土壤生产力”,我就放一起对比,琢磨它们到底有啥不一样。把相关的词,比如各种“氮磷钾”相关的名词,归到一块儿记。

整理过程中的一些记录

我把我整理的一些名词放这儿,不是啥标准答案,就是我自己的理解笔记,用大白话写的:

  • 土壤:就是地表那层能长东西的土,里面有沙子石子、烂树叶烂草(有机质)、水、空气,还有好多小虫子小细菌。
  • 土壤肥力:就是这土有没有营养,能不能让庄稼长得不光要有营养,还得保住水、透气不能太酸也不能太碱。
  • 土壤生产力:跟肥力有点像,但更强调能打多少粮食。光有肥力不行,还得天气好、人管得产量高才叫生产力强。
  • 有机质:土里那些黑乎乎的东西,主要是死掉的动植物烂变的。这玩意儿很关键,能让土变松、保水保肥。
  • 氮磷钾:庄稼最爱吃的三大“主食”。缺哪个都长不氮管长叶子,磷管开花结果,钾管杆子硬实、抗病。
  • 根外营养:就是不通过根,直接往叶子上喷肥料水,叶子也能吸收点营养。相当于给庄稼“吃零食”,救急或者补充特定营养用。
  • 土壤酸碱度(pH):就是土是酸的还是碱的。太酸太碱都不大部分庄稼喜欢中性偏一点点的。

就这样,碰到一个不懂的,就去查、去问,然后用自己的话记下来。慢慢地,本子上的名词越来越多,我对脚下这片土地也感觉越来越熟悉。虽然还是个“土把式”,但至少现在别人再说啥“缺素”、“调酸碱”,我心里有底,知道大概是咋回事,该咋办。

实践下来,感觉这笨办法还挺管用。现在看着自己记的那本“名词解释”,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解释也不够“科学”,但对我自己来说,这就是最实用的“土壤肥料学宝典”。分享出来,也是希望给跟我一样一开始犯迷糊的朋友一点启发,搞懂这些没那么难,关键是肯下功夫琢磨。

发表评论

本文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