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瞅着院子里那几棵蔫唧的菜,心里头有点不得劲。以前年轻的时候,瞎折腾过一阵子自制肥料,后来忙,也就懒,都买现成的。可这几年,买的那些肥,感觉劲儿是越来越小,价钱倒是噌噌往上涨。花不少钱,效果也就那样,有时候还不如不用。
加上前阵子收拾院子,清理出来不少枯枝烂叶,还有厨房里头每天都产生的那些菜叶果皮,扔,觉得可惜,堆在那儿又占地方还招小虫子。我就琢磨着,这不都是好东西嘛干嘛不让它们“再就业”?正省点买肥料的钱,也算是废物利用。这“再起肥料”的心思就又活泛起来。
说干就干,我是这么弄的
咱也不是啥专家,就是凭着以前那点老经验,再加上自己瞎琢磨。主要分几步走:
- 第一步:攒家当。 这可是个关键。我专门找个大塑料桶,底下打几个孔透气漏水。然后就开始往里头扔东西。厨房里的菜帮子、烂水果、鸡蛋壳(这玩意儿得捏碎点),院子里扫的落叶、剪下来的草屑、小树枝(太粗的弄不断就算)。重点是,别扔肉、油这些东西,容易发臭招苍蝇,搞不好整桶都得废掉。
- 第二步:简单处理下。 不是说扔进去就完事。稍微讲究点的话,最好把大块的稍微切小一点,或者弄碎一点。这样它们烂得快。我就是拿把旧剪刀,咔嚓咔嚓,把那些菜叶、果皮啥的都剪剪。树叶草屑就直接铺进去。
- 第三步:一层一层码 这个有点像做千层饼。我一般是铺一层“湿”的(比如菜叶果皮),再铺一层“干”的(比如落叶枯草)。有时候手边正好有烧完的草木灰,也撒进去一点。听人说草木灰含钾啥的,对植物还能中和一下酸性。反正咱这儿烧柴火剩下的灰多的是,就顺手用。注意,别压得太实,得留点空隙让空气流通。
- 第四步:耐心等着,偶尔翻动。 把桶盖稍微盖上点,别盖死,留点缝透气。然后就把它放到角落里,不碍事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大概隔个一两周,我就拿个小铲子或者棍子去翻动一下,让它底下和上面的料换换位置,透透气,这样发酵得更均匀。要是感觉太干,就稍微洒点水,保持湿润就行。
- 第五步:取出来用。 这得看天气和堆的东西。快的话个把月,慢的话可能得两三个月甚至更久。等到桶里的东西变得黑乎乎、松散、闻起来有股土腥味,没啥臭味的时候,基本上就差不多。用的时候,我也不挖出来太多,就在菜根旁边刨个小坑,埋进去一些,然后盖上土。
整个过程不复杂,就是要有点耐心,别怕脏。刚开始弄的时候,家里人还有点嫌弃,说我瞎捣鼓,弄得院子里一股怪味。还只要处理得当,不放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味道并不大。
现在看着那些原本要扔掉的垃圾,变成黑黝黝的肥料,再喂给我那些菜,心里头还挺得意的。虽然比不上买的那些化肥见效快,但感觉用自己做的肥,种出来的菜吃着更踏实。这省下来的钱,买点肉吃不香吗?这就算是我的“再起肥料”实践记录,没啥高深技术,就是瞎折腾,分享给大家乐呵乐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