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自个儿捣鼓肥料那点事儿。一开始真没想那么复杂,就是瞅着阳台上那几盆花花草草老是蔫唧的,买的肥又贵效果也就那样,寻思着自己能不能弄点有营养的东西给它们“加加餐”。
最早是听老一辈人说,淘米水、烂菜叶啥的都能当肥料。我就试着攒点厨房里的垃圾,主要是些果皮、菜叶子、鸡蛋壳之类的。一开始没经验,就找个破桶,一股脑全扔进去,想着让它自己烂。
收集材料是第一步:
- 厨房里的厨余:主要是蔬菜叶、水果皮、咖啡渣、茶叶渣、打碎的鸡蛋壳。注意:油腻的、肉类的我一般不放,怕招虫子还臭得厉害。
- 院子里的落叶和杂草:秋天扫的叶子,还有平时拔下来的嫩草,都收集起来。
- 弄点干土:听人说掺点土能帮助发酵,还能吸掉点味道。
材料准备好,接下来就是混合和堆放。我找个大点的塑料箱,底下戳几个洞透气排水。然后就开始一层一层铺:先铺一层粗点的树枝或者干草垫底,透气;然后铺一层厨余,再铺一层落叶或者干草,再撒点土。就这么一层一层往上加,像做三明治似的。
弄完之后,稍微喷点水,保持湿润,但不能太湿,手抓一把感觉潮乎乎的但不滴水就差不多。然后盖上盖子,但没盖严实,留点缝透气。这一步主要是创造一个微生物喜欢待的环境。
接下来就是漫长的等待和翻动。大概每隔一两个星期,我就得拿个小铲子或者棍子去把它整个翻腾一遍。这活儿不轻松,尤其是夏天,那味道…有点上头。翻动的目的是让氧气进去,让里面的东西发酵得更均匀、更快。中间要是看着太干,就再洒点水。
这个过程真的挺磨人的,得有耐心。一开始看着就是一堆乱七八糟的垃圾,慢慢地,大概过几个月,里面的东西就开始变黑、变碎,看着有点像土。原来的那些菜叶果皮都看不清原来的样子,闻起来也没那么臭,反而有点泥土的清香。
等到感觉里面的东西都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质地松散,闻起来是土味儿的时候,基本上就算成功。这时候我就把它筛一下,把没完全腐熟的大块挑出来扔回箱子里继续发酵,剩下的细土就是我自制的肥料。
就是使用。把这些自制肥料混在花盆的土里,或者直接撒在菜地表面。看着那些花草用自家的肥,长得精神多,叶子也绿油油的,心里那叫一个得劲儿。虽然过程麻烦点,还有点味道,但弄出来的东西实实在在,感觉挺值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