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老祖宗传下来的肥料,我前段时间还真就自己动手试试,也不是啥高科技,就是咱们常说的堆肥,弄点土家肥。
准备家伙事儿
一开始嘛就是攒东西。家里厨房每天不都得出点儿菜叶子、果皮、鸡蛋壳啥的嘛这些我都留着。注意,肉、油那些玩意儿我可没放,听说容易臭,还招小虫子,不好弄。
除厨房这些“湿”料,还得找点“干”料。我就从院子里扫些干树叶子、剪下来的草屑(晒干点最好)。你要是家里地方大,有点锯末、稻草啥的那就更好。这两样东西得搭配着用。
动手堆起来
找个不碍事的角落头,我没特意砌池子或者买桶,就在地上直接堆。先在最底下铺层粗点的树枝,垫一层,主要是为通气。
然后就开始一层一层往上码:
- 铺一层干料(比如干树叶、草屑)。
- 再铺一层湿料(菜叶果皮那些)。
- 然后撒上一薄层土,自家园子里的土就行,这土里有微生物,能帮着快点发酵。
- 就这么一层干料、一层湿料、一层土,跟盖楼似的,重复往上堆。
堆个差不多半人高,看着像个小土堆。关键一步,得保持湿润。不能太湿,也不能干巴。就感觉像是拧干的海绵那种潮乎乎的状态。要是天太干,我就稍微洒点水。我找个旧的编织袋(或者用草席、不用的布啥的也行)大致盖在上面,不是完全密封,就是稍微遮一下,保湿保温。
耐心等着呗
这活儿急不得。堆好就放那儿让它自己慢慢“熟”。中间我想起来就去翻动一下,大概个把月翻一次。用个叉子或者铁锹,把外面的翻到里面去,里面的扒拉到外面来,让它发酵得匀乎点。翻的时候能感觉到里面热乎乎的,有时候还有热气冒出来,这说明里面在使劲干活。
这期间,那堆东西会慢慢往下塌,颜色也越来越深,从一开始乱七八糟的颜色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一开始可能有点酸味或者别的味儿,到就变成一股泥土的清香味,闻着挺舒服的。
收成和使用
大概等有小半年,具体时间看天气和堆的材料。扒拉开一看,里面的东西都变得黑乎乎、碎碎的,看不出原来的菜叶、树叶样子,抓一把在手里,松松软软的,跟买的好营养土差不多。
这就算成。用的时候我也不直接撒在植物根上,怕烧苗。我是把它掺在园土里,比如要种菜前,先翻地,然后把这自制的肥料撒进去,跟土和匀。或者在花盆里换土的时候,掺一部分进去当底肥。
感觉效果还真不错,地显得松快多,种的花草蔬菜长得也挺精神。虽然费点时间,但胜在废物利用,还省钱,关键是心里踏实,知道给地里用的是这就是我捣鼓这古法肥料的一点实践过程,分享给大家看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