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筛查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对于诸如结直肠癌、乳腺癌这样的癌症,通过筛查及时发现病灶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对于肺癌、胃癌等大多数的癌症,越在病程早期进行诊治,病人的预后也就越好。因此,医学界与科学界在肿瘤的早期筛查和极早期筛查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热情,开发出的各种肿瘤筛查技术也被认为是守护人类健康的有效手段。
前列腺癌是全球范围内男性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在欧美国家常年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2019年美国新增前列腺癌患者占全部新增肿瘤患者的20%),在中国则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位居第6。然而,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却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前列腺早筛中最重要的方法就是PSA(前列腺特异抗原)检测。PSA是一个含237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分子质量34 ku,由前列腺上皮细胞分泌产生,具有很高的组织特异性。正常前列腺组织每增加1 g,可增加PSA 0.13 ng/mL,而肿瘤组织每增加1 g,可增加PSA 315 ng/mL。
作为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PSA检测简单方便,费用不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PSA配合直肠指诊(DRE)作为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手段,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但是,近年来,PSA筛查的缺陷也逐渐为人们所知,权威机构和指南对SPA的态度也显得不那么一致,我们看:
l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推荐男性从40岁开始接受基线PSA和DRE检查;
l 美国癌症学会(ACS)不推荐常规筛查,筛查需在受检者充分知情同意,充分考虑利弊的情况下自愿进行;
l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认为对70岁以上男性进行筛查弊大于利,对55-69岁的男性,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考虑;
l 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认为基于人群的前列腺癌筛查时机尚不成熟,有意愿的男性在充分医患交流后可以进行;
l NCCN指南推荐在充分考虑家族史,种族,年龄等一系列因素的情况下,有条件的进行PSA和DRE筛查。
那么,PSA筛查的争议何在呢?这要从以下几点来说明。
1. PSA筛查阳性的患者,很多并没有前列腺癌。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血尿,甚至骑单车都有可能导致PSA的升高。为了进一步诊断,通常需要进行穿刺活检。
2. 穿刺本身可能造成急性或长期的伤害,穿刺针头可能让肠道内的有害细菌细菌通过直肠壁输送到前列腺和血液中,穿刺引起的血尿、血精、前列腺炎症和尿路感染等并不少见,感染比率在有些数据报道中甚至能高达5%;
3. 相比于肺癌、肝癌等恶性程度高、进展快的肿瘤,前列腺死亡率比发病率低的多。惰性前列腺癌进展缓慢,即便到了晚期,其五年的生存率也可高达90%以上。在临床上,对于惰性前列腺癌,一般不需要进行处置。但是穿刺活检即使确诊了前列腺肿瘤组织的存在,也无法区分侵袭性前列腺癌和惰性前列腺癌。
4. 穿刺活检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对惰性前列腺癌的过度诊治,前列腺切除后一般还需要进行去势治疗,严重影响性生活。尿道狭窄、尿失禁等并发症也时常出现。患者的生活质量往往受到较大影响。
总结一下就是:PSA筛查存在假阳性,PSA阳性导致的穿刺活检可能会带来身体伤害,穿刺活检后的过度诊治也会带来身体伤害。因此,对PSA筛查存在争议乃至疑虑,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PSA筛查带来的过度诊治问题,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中国国内人群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随着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年均增长率已达到12%,我国大城市更是前列腺癌发病的重灾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前列腺癌人群中,局部进展性+转移性(晚期)的患者超过半数,远高于发达国家的16%,造成这种现象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不同族群具有不同的基因结构及功能、环境暴露风险以及饮食及生活习惯,比如多项研究发现东亚人群与高加索人群前列腺癌患者中存在基因的差异,东亚人群转移型前列腺癌BRCA2突变发生率约为高加索人的2倍,东亚人群局限型前列腺癌ERG-TMPRSS2融合发生率明显低于高加索人等等。除此之外,前列腺癌早期筛查的推广和执行力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欧美发达国家,前列腺癌早筛工作普及程度较好,前列腺癌早期患者往往能够在体检筛查中被鉴别诊断出来,并得到了治疗,降低了转移性前列腺癌发展成为晚期的比例,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合理使用筛查手段、减少过度诊治;而中国这边,大量的前列腺癌患者没有通过早期筛查手段被鉴别,一方面压低了前列腺癌的确诊数字,另一方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中转移性且晚期的患者比例大大升高。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积极普及前列腺癌筛查知识,提高筛查的普及度。因此,中国的《前列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明确提出:
在我国,由于未曾开始过大规模的前列腺癌筛查,人群中应该有相当数量的高侵袭性或晚期前列腺癌病例,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开展前列腺癌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推荐对于50 岁以上,或者是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 45 岁以上男性,在充分告知筛查风险的前提下,进行以 PSA 检测为基础的前列腺癌筛查。
近年来,为了克服单纯基线PSA检测的缺陷,在PSA的基础上,医学界也陆续提出了更多的更为有效和灵敏的检测指标。对于筛查中发现PSA升高的受检者(PSA >3 ng/mL),可以考虑进一步做下列检查,以决定是否需要穿刺活检。
1. 游离PSA百分比(%fPSA)
这个指标的机制是: 癌细胞分泌的PSA 能够逃逸蛋白酶水解,使得前列腺癌患者比非前列腺癌患者的结合状态PSA浓度更高,相应的游离状态PSA浓度就会降低。因此,对于PSA升高的受检者来说,%fPSA水平越低,则PSA升高的原因越可能是前列腺癌而非其它疾病。
2. 前列腺健康指数(prostate health index,PHI)
PHI是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发展的一项检测技术,通过综合PSA、fPSA和p2PSA,计算风险指标,更高的PHI值则意味着罹患侵袭性前列腺癌的风险也更高。
3. 4Kscore
4Kscore是美国OPKO Diagnostics公司提出的一个检测指标,在血液中tPSA、fPSA、iPSA和hk2水平的基础上,结合年龄,DRE等因素,综合计算得出,据称该法能够减少65%的活检。
4. ExoDx Prostate Test(EPI)
EPI是美国Exosome Diagnostics公司发展的一种检测技术。通过检测尿液中外泌体的RNA成分,计算受检者的风险程度。外泌体是生物液体中携带的微小囊泡,磷脂层结构使它们可以携带并包含囊泡中的DNA、RNA、蛋白质、代谢产物等多种生物标志物。
5. 前列腺癌抗原3(PCA3)
PCA3是一种长链非编码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邻近的非癌组织,在正常组织和其他前列腺相关疾病中几乎检测不到。PCA3的这种特殊特性使其成为前列腺癌理想的生物标志物,而且PCA3水平也不受年龄、前列腺体积以及其他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炎的影响。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