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说聚氨基酸是较理想的生物降解材料,举例说明?
聚乳酸(PLA)是使用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如玉米)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淀粉原料经由糖化得到葡萄糖,再由葡萄糖及一定的菌种发酵制成高纯度的乳酸,再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一定分子量的聚乳酸。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使用后能被自然界中微生物完全降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环境,这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是公认的环境友好材料。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新闻报道在2030年全球温度将升至60℃,普通塑料的处理方法依然是焚烧火化,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入空气中,而聚乳酸塑料则是掩埋在土壤里降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直接进入土壤有机质或被植物吸收,不会排入空气中,不会造成温室效应。
最靠谱的几种抗癌食物
动物性抗癌食品
1.鱼油:研究发现,鱼油中含有的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抗癌作用。这种物质是一种多聚合不饱和脂肪酸。它主要存在于含油较多的鱼的鱼油中,如沙丁鱼油、青鱼油、大马哈鱼油等。研究表明,肿瘤细胞在分解人体的脂肪组织及蛋白质等成分时,会产生对肿瘤有促进作用的某种肿瘤因子,而鱼油中的二十碳五烯酸可以阻止这种肿瘤因子的活动,从而起到阻止肿瘤生长的作用。
2.鱼鳞:免疫学家证实,鱼鳞在抗癌中能起到重要作用。若把鱼磷中的白细胞植入患癌症的老鼠体内,可使其肿瘤细胞消失。抗癌药β—硫化鸟嘌呤就是从鱼鳞中提取制成的,用该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率高于70%,此外该药对治疗胃癌、淋巴癌也有较好的效果。
3.牛肉:微生物学家研究小组发现,牛肉中含有一种能抑制致癌物质诱变活动的成分。因此,牛肉具有抗癌作用。这个小组正在试图从牛肉中提取出抗癌新药。
4.羊胎: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羊胎的肝细胞中含有抗癌物质,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科学家们先把人类癌细胞注入到实验鼠体内,然后再把被纯净化了的羊胎精华素注入实验鼠体内。结果发现,羊胎精华素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科学家们认为,羊胎精华素将为治疗肺癌、肝癌、白血病等开辟出一条新路。
5.桑蚕:研究发现,用一条桑蚕能够生产数百支医用剂量的实验性抗癌剂。日本的一家公司宣称:通过对桑蚕体内某种基因的调换可制得一种干扰素,这种干扰素与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有望从桑蚕中提取出抗癌新药。
植物性抗癌食品
1.大枣:近年来发现,大枣的热水提取物对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可达90%。但这种提取物对正常细胞也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特点与该种提取物的使用剂量有关。大枣的抑癌作用与大枣中含有丰富的环式-磷酸腺苷和丰富的维生素有关。
2.酸梅:酸梅的果实中含有苹果酸、枸橼酸、琥珀酸、β-谷甾醇、蜡醇、三萜(音帖)等有效物质。动物实验证明,酸梅中的这些成分能增强小鼠体内白细胞吞噬有毒物质的能力、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对小鼠的皮下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因此,酸梅可用于辅助治疗宫颈癌等疾病。
3.番茄:番茄(西红柿)中的番茄红素具有抗癌作用。番茄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西红柿、西瓜、杏仁中均含有该物质,它能消除人体内诱发癌症的氧自由基。如果人的血液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太少,便会大大增加其患胰腺癌的危险性。研究发现,血液中番茄红素含量过低的人,其患胰腺癌的危险性要比正常人高5倍。
4.大蒜:大蒜中含有多种抗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抗癌物质可抑制与结肠、胃、肝脏、肺脏等器官相关的致癌原。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研究表明,用大蒜的提取物喂养小鼠,可使其乳腺癌的发病率降低71%。不久前,德国科学家还发现,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对恶变肿瘤有毒性作用。大蒜还能通过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研究还表明,大蒜中含的硫化物可增强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抗癌活性。
5.萝卜:萝卜中含有芥子油。芥子油是其辛辣味的来源。芥子油和萝卜中的酶能互相作用,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的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萝卜能抗癌。其原因是:①萝卜中含有多种酶,能消除人体内的致癌物质亚硝胺;②萝卜中所含的木质素能提高巨噬细胞的活力,使巨噬细胞能把癌变细胞吞噬掉。
6.米糠:米糠中含有一种叫“RBS”的多糖类物质。它可能会成为防止癌细胞增殖的免疫药物。这种新物质“RBS”是日本科学家利用开水从米糠中提取的。它们先除掉米糠中的油脂、淀粉和蛋白质,然后用酒精使“RBS”沉淀。研究者将这种新药给患有肺癌、皮肤癌的白鼠使用,结果发现“RBS”能提高白鼠机体的免疫力,其疗效比现有的抗癌药都要好。
7.麦麸:食用麦麸可降低人们患结肠癌的危险性。纽约的一项实验证明,患有癌前病变型结肠息肉的人若每天吃2盎司(1盎司=28.3495克)的麦麸制品,坚持食用6个月后,可使他们的癌前病变型结肠息肉缩小。这么少量的麦麸制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发挥如此明显的作用,这表明麦麸有较好的阻止癌症发展的作用。
8.黄豆:愈来愈多的研究结果显示,黄豆具有防癌作用,特别是对预防乳腺癌、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有效。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一项动物实验发现,饮食中只要有5%的黄豆,就能大大地抑制大鼠身上能诱发乳腺癌的化学因子。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更年期妇女若食用大豆及其制品,对其内分泌系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从而起到预防乳腺癌的作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吃豆腐能使人患结肠癌的风险减少50%。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正在寻找大豆中的抗癌因子。在动物实验中他们已找到了黄豆中的5种抗癌化合物。此外,用黄豆渣的发酵制剂——复合核黄素(维酶素),防治食管上皮增生、降低食管癌的发病率也有一定效果。
蔬菜类抗癌食品
日本国立癌症预防研究所,不久前对26万人的饮食习惯与癌症的关系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证明蔬菜具有防癌作用。通过对40余种蔬菜抗癌成分的分析及抑癌实验,结果证实,有20种蔬菜对肿瘤细胞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它们是:熟红薯、生红薯、芦笋、花椰菜、卷心菜、菜花、西芹、茄子皮、甜椒、胡萝卜、黄花菜、荠菜、苤(音瞥)蓝、芥菜、雪里蕻、番茄、大蒜、大葱、黄瓜、大白菜等。
总之,合理膳食,注意营养搭配,少吃油炸食品、熏烤食品、腌制品、发霉食品及含有添加剂的食品,再加上戒烟酒、经常运动,必然能预防癌症的发生或阻止癌症的发展
望采纳
氨基酸多肽有什么功效
1、肽是涉及人体内多种细胞功能的重要物质。
2、活性肽主要控制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调节和新陈代谢,它在人体处于一种平衡状态,若活性肽减少后,人体的机能发生重要变化,对于儿童来说,他的生长、发育变得缓慢,甚至停止,长久下去就形成了侏儒。
3、对成年人或老年人是不可或缺的物质。缺少活性肽后,自身的免疫力就会下降,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引起各种疾病的产生,如失眠、身体消瘦或浮肿。由于活性肽还作用于神经系统,因此人体就会变得动作迟缓,头脑不再聪慧,更主要的是活性肽减少,直接引起人身体各部位逐渐出现全面衰老,引发各种疾病。
扩展资料
多肽的优点:
1、肽优于氨基酸
较氨基酸吸收快速;以完整的形式被机体吸收,肽吸收具有低耗或不需消耗能量的特点,肽通过十二指肠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将自身能量营养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
肽吸收较氨基酸,具有不饱和的特点;氨基酸只有20种,功能可数,而肽以氨基酸为底物,可合成上百上千种。
2、肽优于高蛋白(大分子蛋白质)
肽是体现信息的信使,以引起各种各样不同的实效的正性或异性生理活动和生化反应调节;分子量小,易于改造,易于化学合成,而高蛋白(大分子蛋白质)不具备这一特点。若氨基酸为二度深度开发,肽就是高蛋白的三度深度开发产品。
3、肽优于低聚糖等类物质
酶法多肽的功能大大优于低聚糖类物质。多糖类物质的分子量很大,具有难消化性;而肽类活性物质分子量小,极易消化吸收和利用,其吸收机制、活性强度和活性多样性均优于多糖类物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多肽
举例说明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 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具体例子看下图
生物高分子有哪些?
生物高分子种类丰富,特性多样,根据其不同的化学结构可以分为八大类:①核酸,如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②聚酰胺,如蛋白质、聚氨基酸;③多糖,如纤维素、淀粉、壳聚糖和黄原胶;④有机聚氧酯,如聚羟基脂肪酸酯;⑤聚硫酯;⑥无机聚酯,以聚磷酸酯为惟一代表;⑦聚异戊二烯,如天然橡胶或古塔波胶;⑧聚酚,如木质素、腐殖酸。
工业氨基酸的作用
中国氨基酸工业只有短短的40年发展历程。1965年发酵法生产味精的成功,带动了氨基酸的研究开发。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氨基酸生产和消费大国,年消费量约140万t左右。以谷氨酸、赖氨酸和蛋氨酸为主。
1蛋氨酸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蛋氨酸的需求逐年强劲增长,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氨基酸品种之一1993年,全世界蛋氨酸产量为26万t,1999年达45万t,2002年为55万t。目前,全球的年产能约为100万t,年产量约为70万t。预计全球总产能会达到110万t/年左右,但产量不会超过70万t市场仍将明显供过于求。蛋氨酸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安迪苏、德固赛和诺伟司,约占世界产量的90%。
1.1中国市场概况
在中国市场,每年都要从国外大量进口蛋氨酸,现已成为中国化学原料药进口的大宗产品,2003年进口量高达7万t,进口额过1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世界蛋氨酸需求将达到90万t,中国的需求量也将超过10万t。近年中国对蛋氨酸的需求量还将持续增长,但一定时期内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中国是世界第2大饲料生产国,市场需求的年增长率7% ̄8%,蛋氨酸基本依靠进口。在中国市场,日本公司占据了43%份额、德固赛为21%、诺伟司10%、安迪苏为21%,其他占5%。由于中国蛋氨酸市场快速扩张且竞争日趋激烈,国外蛋氨酸生产厂商均加大了在中国的销售力度。
目前,中国生产蛋氨酸在工艺技术、原料、设备、成本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火爆的市场已对企业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已有企业着手蛋氨酸规模生产的研发、设计和规划。山东天易科技公司建设蛋氨酸中试装置,各项技术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预计2007年6月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能力3万t。本溪化工集团、辛集化工等公司的蛋氨酸项目也进入准备阶段。
据了解,德固赛并未忽视蛋氨酸医药保健用途的开发。2004年12月德固赛在广西南宁武鸣投资的安力泰美诗药业公司的L-(左旋)蛋氨酸新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本次新建的这条L-蛋氨酸生产线是该企业的二期工程,产能为400t,是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食品、药品级蛋氨酸生产线,可满足全球50%的需求。
1.2产品品种
目前,市场销售的蛋氨酸有4个品种,分别为固体蛋氨酸、液态羟基蛋氨酸(MHA)、液体蛋氨酸钠盐和固体羟基蛋氨酸钙盐。其中固体蛋氨酸和MHA分别占据世界市场的前两位。在美国蛋氨酸市场主导产品是MHA,固体产品占次要地位。而在中国情况恰好相反,不过液体产品也逐渐被市场认识并接受,市场份额不断提高。
1.3市场需求趋势
全球2006年蛋氨酸需求量为60万 ̄70万t,据预测今后蛋氨酸市场年均增长率为3% ̄4%,其中欧洲、日本和韩国市场趋于饱和,而东欧、亚洲(日本除外)和南美市场正在发展,特别是中国,由于生活标准提高,对肉类的需求增加,中国市场需求的年增长率约为7% ̄8%,远远高于全球年均增长水平,因此,中国将是世界各大蛋氨酸生产商的主攻市场。
2赖氨酸及其盐
L-赖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是世界上仅次于味精的第2大氨基酸品种。截至2006年,全球对饲料级赖氨酸的需求约为100万t/年,中国的需求约为24万t/年。
2.1主要品种
在过去赖氨酸发展历程中,比较成熟的产品有赖氨酸盐酸盐、蛋白赖氨酸、液体赖氨酸等。赖氨酸盐酸盐特点是纯度高,颗粒均匀,抗潮性能优越,该产品在世界范围已被广泛接受。该产品生产工艺复杂,能源与水的成本费用较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缺点。蛋白赖氨酸以及赖氨酸盐酸盐在数年前就已经研制,但真正用于大量生产时间不长。此产品充分克服了赖氨酸盐酸盐能耗与水耗大的缺点,生产成本具有相当高的竞争优势。缺点是易吸潮,产品稳定性较差。随着赖氨酸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又开发了液体赖氨酸,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但由于是液体,运输困难而限制了该产品的流通半径。
2003年以前,中国市场以98.5%赖氨酸盐酸盐为主,品种单一。大成生化公司于2003年研发生产的65%赖氨酸硫酸盐,是继德固赛后,世界第2个生产赖氨酸硫酸盐的制造商,具有相当大竞争优势。
2.2中国发展近况
中国赖氨酸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10多年来,用赖氨酸的市场需求急速增长,拉动了生产,使产量有了飞速发展。2000年,大成集团1.5万t赖氨酸厂建成投产,到2006年,仅大成集团的赖氨酸产量已超过25万t,其中国内销售量约为20万t。2006年中国赖氨酸进口量比2005年减少40%,一些国外的产品逐渐退出中国市场。近几年,国产赖氨酸的消费量已经超过进口(图1)。
从表1中可以看出:
●2005年,中国赖氨酸市场发生的很大变化,市场总量为32.46万t,比1999年4.87万t平均增长速度为3.94万t/年,平均增长率为79%。
●国产赖氨酸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由1999年的18.48%至2005年的83.18%。平均每年增长比例28.74%。
●进口赖氨酸量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99年的81.25%降到2003年的54.51%。平均每年递减比例20.08%赖氨酸及其盐类进口量自2003年起开始减少。2006年中国累计进口赖氨酸2.49万t,比上年同期减少54.43%。赖氨酸及其盐类出口逐年增加,至2005年出口量开始大于进口量。2006年中国累计出口赖氨酸4.29万t,比上年同期增加121.27%,主要从吉林出口,占中国赖氨酸出口总量的80.49%。
2.3市场展望及对策
首先,饲用将大量增加。预计到2010年,中国对饲用赖氨酸的需求将达到几十万吨。其次是医药及其他领域用量需求量大。氨基酸大输液一直是临床用量很大的品种,赖氨酸是其主要成分之一。此外,近年来多种氨基酸饮料正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流行,今后将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扩展。氨基酸在化妆品特别是中高档化妆品中的用量也在增加。
虽然赖氨酸市场今后长期看好,但近几年中国赖氨酸的供应量会远大于需求量,企业间成本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企业切不可掉以轻心,应不断努力,在做大的同时还力争做强。
3苏氨酸
截至2006年,全球饲料中苏氨酸的需求量约为8万t/年,中国的需求量约为2万t/年。目前,在苏氨酸领域研究开发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是日本味之素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苏氨酸生产公司,总产能达到2.9万t/年,大约占全球市场份额
40%,其发酵法生产的苏氨酸产酸率8%左右。前苏联用基因重组法改造的基因工程菌,其产酸率在7%左右。大成集团2005年产量为8000t,主要生产指标中,产酸率为8%,转化率为40%,成品收率为75%,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赖氨酸和苏氨酸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国家重点鼓励投资的产业,赖氨酸和苏氨酸的生产对提高中国饲料品质、降低蛋白质原料消耗、减少此类产品进口量以及节约外汇有重要义。
4谷氨酸钠
谷氨酸是目前生产量最大的氨基酸品种,主要以谷氨酸钠(商品名味精)的形式作为食品增鲜剂,少量用于医药行业。
2006年,中国的味精产量已达到136万t,成为占世界产量66%左右的第1生产大国。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大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1965-2005年的40年间,中国味精的最高年产量(商品量)为136万t(2005年数据,占全球总产量的66%),年均增长率17.0%。2005年的产量为1965年的339倍(图2)。
5L-苯丙氨酸
中国L-苯丙氨酸产业化之路尚在起步阶段,2005年,中国国内市场对L-苯丙氨酸的需求在3000t左右。
国家一直十分重视L-苯丙氨酸的制备研究,曾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八五”等重大科研攻关计划,但因成本过高等原因一直没有投入工业化生产,极大地限制了中国L-苯丙氨酸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需求主要从美国或日本进口,由于价格太贵,市场供应数量有限,限制了阿斯巴甜在中国的应用。随着南京化工大学的海因酶法合成L-苯丙氨酸技术的日趋成熟,为中国发展L-苯丙氨酸和阿斯巴甜带来了技术上的支持。目前L-苯丙氨酸制备方法主要有直接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酶法。其中,化学合成法路线长,副产物多,且产物为光学消旋体,需进行光学拆分,成本高。
6聚合氨基酸类
自20世纪90年代,开发“绿色化学产品”是世界工业的一大新趋向。聚合氨基酸系列产品已在“绿色化学产品”中崭露头角。日本是世界上最大氨基酸生产国与输出国。日本科学家在聚合氨基酸的研究开发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6.1聚谷氨酸
除日本Ajinomoto公司已成功开发并投产外,2003年,台湾味丹公司也已开发出了γ-聚谷氨酸。我国聚谷氨酸目前还没有工业化生产,有许多研究机构正在研究和小试中。
6.2聚赖氨酸
该产品发酵周期较长,大约在7d,目前,我国各大院校有所研究,但还没有工业化生产的企业。
6.3聚精氨酸
据悉,德国拜耳公司已达成年产2000t级PAA实验工厂,产品主要为PAA高吸水性树脂。由于PAA具有生物降解性,即使用过后丢弃也绝不像丙烯酸树脂那样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6.4聚天门冬氨酸(PASA)
聚天门冬氨酸具有氨基的聚羧酸,是一种高分子材料,聚合氨基酸是一前途无限广阔的工业、农业与食品业的新颖原料,它在中国的21世纪里也必将大放异彩。
7其他氨基酸
7.1色氨酸
色氨酸是重要的氨基酸之一,L-色氨酸为蛋氨酸、赖氨酸之后的第3饲用氨基酸,目前世界色氨酸年产约1000多t,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的色氨酸量有数百t。世界上主要生产厂家是日本的昭和电工、协和发酵和三进化学公司,它们主要用发酵法生产色氨酸,德国的德固赛公司则兼用发酵法和合成法生产色氨酸。中国主要有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小规模生产,用于药品。但尚无厂家生产饲用色氨酸。
7.2肽类
7.2.1乳链菌肽
目前,国内市场以银象公司为主要生产企业,红梅集团也于2004年开始生产同类产品,行业中成品效价约在1000IU/mg左右,发酵水平可达6000 ̄7000IU/dl,成本约在500 ̄600元/kg。多数应用于乳制品和肉食品的保鲜。
7.2.2谷胱甘肽
谷胱甘肽(glutathione,简称GSH)是一种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的三肽。临床上用于肝脏疾病,药物和重金属中毒的治疗,并可与抗癌药合用。目前,谷胱甘肽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8中国饲料用氨基酸发展建议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配合饲料普及率仍比较低,传统养殖在中国畜牧业生产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目前,中国人均年配合饲料占有量仅为47kg,为全球人均占有量的50%,因此,中国配合饲料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8.1扩大单套装置的生产规模,提高供应能力
首先是赖氨酸,尽管中国已具备了一定的供应能力,总规模已达到16万t/a,但原料配套条件差,因此应充分发挥中国农产品资源的优势,在扩大企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中国赖氨酸的供应能力,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与赖氨酸生产相比,蛋氨酸的工艺路线较长,至今中国尚未完全掌握其生产技术,已建成的1万t/a生产装置已基本不能发挥作用,因此依靠中国自身力量根本不能发展蛋氨酸生产。根据目前全球蛋氨酸的供应形式和生产装置的布局,国外公司在中国发展蛋氨酸生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此中国蛋氨酸生产的发展必须走中外合资的道路。
8.2实现原料供应和产品生产的一体化
在长春大成公司没有投产之前,中国赖氨酸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除广西桂元公司以当地的制糖业副产的糖蜜为原料外,其他两家企业全部使用玉米淀粉,因此赖氨酸的生产成本中玉米淀粉的运输费用在500元/t左右。随着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入,赖氨酸的售价大幅度下跌,最低时不足1万元/t,因此两家企业严重亏损。然而,长春大成公司自2001年投产以来,尽管赖氨酸的售价处于历史上较低的水平,但由于该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玉米综合加工能力,使得玉米淀粉原料成本比中国的其他企业至少低800元/t,因此该企业的赖氨酸生产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将生产能力提升到了5万t/a,基本具备了与国外公司抗衡的能力。由此看来,今后发展赖氨酸生产必须走与玉米淀粉加工相结合的路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取到一席之地。相对赖氨酸生产所需的原料来讲,蛋氨酸所需的原料比较多,而且有些原料是某种化工生产中的副产品,如氢氰酸是丙烯腈生产时的副产品,硫化氢是石油炼制中的废弃物,因此如能与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相联合,不仅可以解决处理这些副产品的难题,而且可变废为宝,降低蛋氨酸的生产成本。
8.3增加产品品种
中国现在所能生产的饲用氨基酸产品仅有赖氨酸盐酸盐一种形式,而国外已有硫酸盐和液体赖氨酸等产品。赖氨酸硫酸盐的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于赖氨酸盐酸盐;液体赖氨酸使用效果比较好,产品的损失小,因此应根据饲料工业的发展需要,增加产品品种。
8.4加强国内外合作,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尽管中国已基本掌握了赖氨酸的生产技术,但蛋氨酸和苏氨酸的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掌握,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外交流和合作,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确保在竞争中取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