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长舌病是一种流行疑难杂症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极高,尤其是夏季,造成的经济损失比较严重,该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以鸭鹅舌头长,上下喙短,舌头被长长的露在喙的外面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得病的家禽通常呈现“吊死鬼”的模样,导致无法饮食喝水,饿死。在家禽养殖密集的地方,容易发生。那么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1.药物原因
如短时间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氟哌酸、氟苯尼考)、痢菌净、喹诺酮类药物等,或者是饲喂了开口药。
2.饲料或饮水中氟超标
发病地区主要为盐碱地区和丘陵地区。
3.营养代谢病
如中微量元素(如钙、锰、锌、磷等)缺乏、维生素(如烟酸、胆碱、B族维生素等)缺乏、高氟等导致中毒。
4.霉菌毒素中毒
如蜡叶芽枝霉毒素、黄曲霉菌毒素等。
5.继发感染
如因营养元素缺乏后的代谢性疾病继发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如鸭细小病毒病),鸭细小病毒被认为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6.品种退化
用商品鸭做种鸭,导致品种退化产生基因缺陷性疾病。
7.光照强度大
造成喙的生长发育异常。
8.蛋白质饲料原料中含有毒素因子
如菜籽饼中含有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芥子碱、芥酸、丹宁、腐植酸等,棉籽饼中含有游离棉酚等,这些毒素因子既影响机体生长,又影响其他营养元素的代谢和吸收。
9.饲养管理因素
鸭舍高温潮湿、通风差、活动空间小等。
1.流行病学诊断
目前,该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以肉鸭养殖业发达的地区较为多发。该病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群体性。若某养殖场开始发病,病情会慢慢向周边扩散。以夏季发病率较高,樱桃谷鸭和番鸭发病较多。目前,该病主要发生于10~25日龄的肉鸭,以12~21日龄的鸭多发,5~10日龄和30~40日龄的鸭也时有发生。曾发生过该病的鸭舍再用于饲养时,发病概率较大。近几年,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从原来的0.1%~0.5%升高到目前的5%~20%,甚至高达30%;但其死亡率较低,鸭只多因无法采食饮水而饿死。
2.临床症状诊断
病鸭精神委顿,站立不稳,行走时双脚外岔呈“八”字,严重时跛行、瘫痪,爪(蹼)干燥;部分患鸭下痢,有的病鸭因下痢痉挛而倒地不起;
背部着地,努力挣扎却难以站起,有的病鸭蹦高、翻跟头;
嘴(上下喙)较短,舌头弯曲,突出外翻,伸出来耷拉着,僵硬而不灵活,采食不便或无法采食;眼圈周围羽毛湿润,粪便稀薄,有的病鸭咳嗽、打呼噜,死亡鸭鼻腔中有黏液;
病鸭走走停停,而后蹲坐式瘫痪或侧卧。患鸭腿短,明显瘦弱偏小,屠宰、脱毛时容易断腿断翅。出栏时,患鸭体重比健康鸭减少20%~30%。
3.病理变化诊断
喙缩短,但质地正常,一般无喙软、炎症或坏死;舌部肌肉钙化增生,全身骨质疏松,骨容易断裂;内脏器官无明显炎症。
1.加强饲养管理预防为首
选择正规来源的优质鸭苗;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优质全价饲料,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防止饲料霉变,饲料中可添加脱霉素,给予优良清洁的饮用水;
对菜籽饼、棉籽饼饲料原料进行脱毒, 好饲喂以豆粕为主的全价配合饲料;
更换饲料品种或在饲料中添加优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元素及复合氨基酸;饮水中添加高锰酸钾。
2.合理用药综合防治
选择正规厂家的药物,并遵照说明书要求使用。发病时,对严重的鸭只及早淘汰;
上述就是关于“鸭长舌病的发病原因如何防治”的内容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欢迎关注公众号:huobao1866tv,或在网页底部扫描二维码直接关注。
部分专业知识转自网络,本文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