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茶学专家“杜育”简介,茶祖杜育著作叫什么赋?
人生经历
杜育是在主业上几乎没有什么成就,但他作为业余型专
业茶人,却无心之中在茶史上摘得了一项冠军。陆羽曾分别在《四之器》、《五之煮》和《七之事》中三次提起杜育。
说他在主业上没有什么成就,主要是因为在正史《晋书》浩浩130卷里他却连个传记都没捞着立上一个。只是在介绍贾谧的二十四友的时候点了一下他的名字;在傅咸从父弟傅祗的传记说到八王之乱司马伦失败后,才顺笔带过一句司马资粘J潭庞等付廷尉,也就是把他交给司法机关惩办;在苟的传记中,苟在上表时提到一句“前司隶校尉刘暾、御史中丞温畿、右将军杜育,并见攻劫”;在刘琨传中点到:“刘乔攻范阳王于许昌也,琨与汝南太守杜育等率兵救之。”
《晋书》里涉及到他的内容好像也就只有上面这几句了,而且每次都只是点到名就完事了。倒是清人严可均在辑纂《全晋书》时,给后人留下了有关他相对详细信息:“育字方叔,襄城人。初与石崇等为贾谧二十四友,永兴歼答中拜汝南太守。永嘉中进右将军,后为国子祭酒。有《易义》若干卷,集二卷。”但是,正如刚刚提到的,陆羽在《茶经》里却多次提到了跟他有关的事情。那个跟他有关的事情就是《全晋书》里也提到的一篇名叫《F赋》的文章。
代表著作
杜育《F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
岳,奇产所钟,厥生F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F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氏罩慧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F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闷猜个第一,足以使《F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第一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F赋》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萌芽。注:公刘(公元前十六世纪左右)是周部族的远祖,这是周部族史诗之一,歌颂了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伟大业绩。
杜育著有《易义》(儒家经学,又为占卜类书,如易经或周易等)、《杜育文集》两卷,收入《隋书》和《唐书经籍志》而传于世。《全晋书》收录杜育散记《F赋》等五篇作品。《F赋》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F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责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解慷除。”
历史记载
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F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
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全过程作品,文中讲从环境、种植、生长以及到采摘时节,还有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如文中所写“灵山惟岳”、“丰壤”指的是生长环境,“月惟初秋”指的是采摘时节,“结偶同旅”指的是采摘场景,“岷方”、“清流”指的是对水的选择,“东隅”、“陶简”和“酌之以匏”指的是对茶具的选择,“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指的是烹茶初成时的茶汤状态,“调神和内,解慷除。”指的是对饮茶功效的记载。《F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难怪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都实为罕见。可见《F赋》在我国茶叶史上的地位有多高。
造物主往往弄人于不经意间,人们常常悲伤于一些神童或者天才不是早逝就是痴呆,也因此才给了那些大器晚成者留下了诸多的光环和崇高的地位。杜育的早逝当然有其时代背景的因素,而西晋时期的人又刚好不是以“灵魂在飞扬”就能谋求一方作为的时代,因而杜育战死沙场又是处在情理之中。但不论怎样,多才的杜育在活着不过三十岁的光阴里,为茶人留下的不只是一篇让人意味深长的《F赋》,而是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未知的精神负担。换句话说,假如他生活在汉唐两朝的任何一个时期,那么他成为某个领略的一代宗师并非难事,惜别他的《易义》,让众多后来的文人墨客纷纷效仿,试问来者:“一位领兵打战的军人,要怎样地去寻找时间来著书立说?”,如果晋王朝也算是强势王朝的话,也许就没有后来的《茶经》编著者陆羽了。因为杜育的著书功力显然在陆羽之上。但苦于时代造主,天才的杜育早早就香消玉殒。甚至于常常将王育定在茶圣这一位置上。不过事实上他还没有完成作为一言圣人该完成的任务就脱袖升天而去,留给人们太多伤痕累累的推测和叹息。杜育作品,真可谓大师手笔,字数不多,却有一道攻心的茶香。
第一位茶专家
人们常说杜育是非茶专业人员,他应该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至少在没有挖掘出更有说服力的史实面前,不得不承认关于茶最早最全面的文章是由他创作而成。要创作这篇作品,显然是要调研和总结茶叶常识的,否则难成其文。天才能流芳千古,只因为不定于年岁,假若再借他三十年时间活着,也许相关的经书、兵册、史传、茶道等等都会一一来到人间。然而这终究是一个假设,他寻尽一生的精神世界,都被强大而又野蛮的历史给淹没了。
历史影响
因为茶叶生产的发展和茶饮的普及,各种茶事和茶叶美学内涵也
引起了当时文学家的注意,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不少的反映。除了《世说新语》、《神异记》、《异苑》中记述描写的内容外,流传下来的还有左思的《娇女诗》,杜育的《F赋》,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等都从各个方面对茶饮、茶事进行了描述。从而提高了茶饮在文化上的品位。西晋杜育的《F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m吴《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F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杜育《F赋》也是只剩残篇,存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F草,弥谷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调神和内,慵解倦除。”
两晋南北朝时期,茶文学初步兴起。茶艺萌芽。茶艺是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F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如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F赋》
所描述的,是中华茶艺的雏形,且茶艺发源于巴蜀。
文学集团
杜育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晋书·刘琨传》:秘书监贾谧参管朝政,京师人士无不倾心。石崇、欧阳建、陆机、陆云之徒,并以文才降节事谧,琨兄弟亦在其间,号曰“二十四友”。除上述四人及刘琨、刘琨之兄刘舆外,尚有潘岳、缪征、杜斌、挚虞、诸葛诠、王粹、杜育、邹捷、左思、崔基、和郁、周恢、牵秀、郭彰、许猛、刘讷(见《晋书·贾谧传》)等。二十四友成份复杂,文学成就和影响也不相同。潘岳为二十四友之首,陆机、左思和刘琨是西晋的著名诗人,欧阳建、陆云、石崇、杜育、挚虞等也较有文名,其他诸人或不以文学见长,或传世诗文较少,影响不大。贾谧后因事被诛,许多人受牵连,二十四友亦自星散。
姓杜的名人
姓杜著名的有谁? 杜姓历史名人:
1.杜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2.杜诗:河南汲县人,汉代著名廉吏,是汉光武帝刘秀的近臣。任南阳太守时,创造水排(即水力鼓风机),冶铁铸农具,比欧洲早一千一百多年,他治池陂、开田园,发展农业生产。时称“前有召父(召信臣),后有杜母。”
3.杜康:相传是周代善於酿酒的人。《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4.杜密:河南省登封人,东汉名臣,曾任北海相、尚书令、河南尹,时人称其为“天下良辅”。
5.杜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治有《古文尚书》,长于文字学,撰有《仓颉训纂》、《苍颉故》等。
6.杜畿:曹操的高参,为统一北方作出了重要贡献。
杜预: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释例》、《春秋长历》等。
7.杜杲:北周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8.杜甫:今河南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诗王”,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等,有《杜工部集》传世。
9.杜佑:京兆杜陵人,唐朝史学家,编《通典》二百卷,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官至宰相。
10.杜环:《通典》作者杜佑的族子,生平不详。《经行记》作者。唐中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十载(751),安西节度使高仙芝与大食军战於怛逻斯(今苏联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唐军大败,被俘甚众,杜环从军在营,被俘往亚俱罗(今伊拉克巴格达南库法),后於宝应元年(762)附商船回到广州。著《经行记》,记述其在被俘时期的经历及见闻。
11.杜牧:字牧之,号樊川,杜佑之孙,京兆万年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为人刚直有奇节,曾指时弊,深忧藩镇、吐番的骄纵,后果言中。其诗风骨遒上,豪迈不羁,文尤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在晚唐成就颇高,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於杜甫;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著有樊川集,代表作品有《阿房宫赋》、《泊秦淮》等。
12.杜苟鹤:杜牧之子.在唐代末叶也是诗名满天下。
13.杜如晦:唐初名相.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参与发动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史称:“玄龄多谋”,如晦善断,当世语良相,常称房杜。”
14.杜仲儒,渡琼始祖.字学道,号纯巧罩东观,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北宋熙宁元年(1068),应举孝廉,诰授太学博士。后从福建到海南任澄迈县尹(县长),妻赵氏及凤鸣、凤岐二子随之渡琼,始居澄邑(今澄迈县老城镇)。
15.杜琼:吴县(今属江苏)人,明代画家,其画开吴门派先声。
16.杜堇: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明代画家,作画取法南宋院体,最工人物,笔法细劲畅利,宽闷时推白描高手。
杜审言: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唐朝文学家,与崔融、李峤、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孙为杜甫。
17.杜秋娘:唐代金陵人。原为镇海节度使李之妾。谋叛被杀后入宫,善诗词及唱金缕衣曲,受唐宪宗宠爱,后赐归乡,穷老无依。因此古代以杜秋娘泛指年老色衰的妇女。
18.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杜荀鹤:池州石埭(今安徽省太平)人,唐末诗人,其部分诗篇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做闹人民的惨痛境遇,在当时较突出,有《唐风集》。
19.杜充(?-1141) 南宋叛臣。北宋末南宋……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杜甫
杜牧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周(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着称的)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如晦(唐朝初年名相)
杜淹(安吉郡公,唐初贞观朝宰相)
杜康(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正伦(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鸿渐(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秋娘(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代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受田(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
姓杜的名人都有谁 个人知道的:杜月笙 、、杜埔、、杜淳、、杜海涛
历史上姓杜的名人有哪些? 杜斌 文+武=斌 文武双全
求姓杜的历史名人 杜康(黄帝手下的一位大臣,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甫、杜牧
杜预(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周(汉武帝时代,以执法严刻着称)
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
杜如晦(唐朝初年名相)
杜淹(安吉郡公,唐初贞观朝宰相)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正伦(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
杜鸿渐(唐朝宰相,礼部尚书杜暹族子。封卫国公。追赠太尉,谥号文宪。)
杜秋娘(唐代著名女诗人。杜秋娘喜词曲,善歌舞,为唐朝一代才女,攻表作品有《金缕衣》。)
杜荀鹤(晚唐著名诗人)
杜光庭(道教天师。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一生著作颇多,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
杜堇:(江苏丹徒人。明代画家。)
杜受田(清代大臣、学者,太师太保。为咸丰皇帝之师。)
还有杜月笙
姓杜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个姓杜的是谁?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
据传,黄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
历史上姓杜的女性名人有哪些?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的作者杜秋娘。
古代性杜的名人有多少 古代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
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
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
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
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
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
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
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
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
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
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
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
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
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
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
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
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
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
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
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
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
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
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
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
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
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
中国最早以茶为题材的诗赋出自于
中国最早以茶为题材的诗赋出自:杜育的《荈赋》。
一、原文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州举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册裂碧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
二、作品介绍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此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
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源哪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最后写饮茶的奇妙功效。
《荈赋》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杜育的什么赋念什么
荈
chuǎn
名
采摘时间较晚的茶 [tea that is collected late]
荈:茶叶老者。——《玉篇》
槚,苦荼。——《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ㄔㄨㄢˇ
茶的老叶,即粗茶。
杜育《荈赋》是中国最早的茶诗赋作品,全文如下:“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芹瞎拦,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神李酌之以嫌胡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中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它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及生长环境到采摘时节及劳动场景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全部过程的文章。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荈赋》是第一次写到“弥谷被岗”的植茶规模,第一次写到秋茶的采掇,第一次写到陶瓷的宜茶,第一次写到“沫沉华浮”的茶汤特点。这四个第一,足以使《荈赋》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令人刮目相看了。
在杜育的《荈赋》中提及了以下哪些品茗艺术要素()
在杜育的《荈困乱赋》中渣坦提及了以下哪如尺桐些品茗艺术要素()
A.茗茶
B.水品
C.炭火
D.茶器
正确答案:ABCD
杜姓来源
杜姓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租中。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笑族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弊升山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
杜姓在全国人口排多少位?他的来历? 当代杜姓的人口将近520万,列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
起源
氏族崇拜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陵杜氏
源于祁姓,出自帝尧裔孙刘累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黄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代。尧除承继祖辈姬姓外,又因其母庆都(居于今河南淮阳的有锋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长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为姓。中国古史传说的“帝”都有氏号,如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等。尧的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烧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县)、陶(今山东定陶)地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们尊称为陶唐氏,故有帝尧陶唐氏之称号,亦单称为“唐尧”。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它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当时,杜伯之子隰叔逃奔晋国,后仕晋为士师之官。其子孙遂为士氏,后食邑于范,又为范氏。杜氏、士氏、范氏三氏同宗同源。春秋初年,唐杜国被秦国所灭。公元前687年,秦武公置杜县,治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的东南部。西汉元康六年(公元前65年),因汉宣帝筑陵于该地,遂改名为杜陵。
据有关史料所证,杜陵杜氏族人的世居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原东南端一带,此地因世居杜氏贵族,故而在唐朝时期便在该地设置“杜曲”地名。后又因其南设杜固地名,后世便称杜曲为北杜,杜固为南杜,两社之杜氏族人史称杜氏正宗,为杜氏家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A)。
芈姓杜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杜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楚国有君主名叫熊艰,号称杜敖,亦称堵敖、庄敖。据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过邓,邓人曰‘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六年,伐蔡,虏蔡哀侯以归,已而释之。楚强,陵江汉间小国,小国皆畏之。十一年,齐桓公始,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邓,灭之。十三年卒。子亓,是为杜敖。杜敖五年,欲杀其弟熊恽,恽奔随,与随袭弑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艰被弑后,其族人后裔分散避难,有以先王称号为姓氏者,称杜氏、或称堵氏,后统称为杜氏,世代相传至今。
芈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读音皆作tú(ㄊㄨ@),今音读作dù(ㄉㄨA)亦可。
独孤浑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时期有鲜卑拓拔部独孤浑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记载,南北朝时北魏政权有独孤浑氏,为鲜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独氏、独孤氏,逐渐融入汉族,是为河南洛阳杜氏。该支杜氏正确读音作dù(ㄉㄨA)。
姬姓杜康
源于姬姓,出自黄帝时期的酿酒发明者杜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世本》记载,杜氏是黄帝时……
杜姓的由来? 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还有学者认为,杜氏子孙是上古杜康之后。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另外,后魏时代北人独孤浑氏有的也改为杜氏。二、迁徙分布先秦时期,杜氏播迁繁衍于今山西、山东、湖北、四川、河北等省。汉代到南北朝时期,杜氏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江苏句容,江苏淮安,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氏的聚居点。杜氏在宋元期间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湾的,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而尧祖居江苏金湖.三、郡望堂号【堂号】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另外还有京兆堂、“宝田堂”,宝莲堂等。【郡望】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著名。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襄阳郡分南郡、南阳两郡,相当于今天的湖北襄阳、南漳、宜城、远安、当阳等地。濮阳郡相当于今天的河南渭县、濮阳、范县,山东郭城等地。西晋末年改为郡。
杜姓的杜姓名人 杜氏于宋、元时期有族人徙居福建、广东,清代有迁至台 湾者,有的又进而远徙海外。杜氏经过几千年的繁衍,遍布大江南北。尤以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北)、汉阳(今湖北长江以北)、南阳(今河南南阳)三地的杜氏家族最为繁盛。在中国历史上,杜氏曾孕育出许多杰出人物。杜康:相传为我国历史上最早酿酒的人,创造了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清酒的方法,被后人尊崇为酒圣。杜伯:为西周初杜地(今陕西西安)的领主,为杜姓始祖之一。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杜仓:中国战国时期秦国的相国杜周(?―前95):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御史大夫中丞,赐谥曰荒侯.西汉著名酷吏,以执法严刻著称。杜延年(?―前52):南阳杜衍(今河南南阳)人。西汉大臣,御史大夫杜周少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御史大夫建平侯。谥号敬侯。杜子春(前30-58):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人。西汉末年著名经学家。杜度(生卒年不详):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即杜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曹操名讳,改称杜度。东汉著名书法家,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杜诗(?-38):河内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东汉官员及发明家。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以水为动力铸造农具,比欧洲同类产品早了1100年,又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因此被当地尊称为“杜母”。杜林(?-47):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大臣、学者。杜林在汉光武帝时曾官侍御史,仕至大司空,称为任职相。在学术方面因博洽多闻,被誉为通儒,后世之人称其为“小学之宗”。杜乔(?―147):河内林虑(今河南林州)人。东汉时期名臣,太子太傅 光禄勋官至太尉。杜乔忠以直言,德以辅政,为当世良臣,与李固齐名。杜密(?-169):颍川阳城(今河南登封)人。东汉大臣。在任太山太守、北海相时,以惩治为恶的宦官子弟而闻名,后官至太仆,被太学生称为“天下良辅”。杜畿(163-224):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为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的后代,官至尚书仆射,封丰乐亭侯。杜恕(198-252):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畿之子,三国时曹魏名臣、学者,著有《体论》八篇,《兴性论》一篇。杜预(222-285):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杜恕之子,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杜夔:河南人。三国曹魏时期著名音乐家,他长期总管歌舞音乐,精心研究,以通晓音乐称于世。杜育(?-311):襄城邓陵(今河南襄城)人,杜袭之孙。杜育是中国茶史上最早的茶学专家,他同时也是西晋二十四人文学集团中的一员。杜之伟(508―559):吴郡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撰梁史。通直散骑常侍。杜(?-580):南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朝梁国御史中丞秘书监。杜伏威(598-624):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隋末农民起义首领。杜顺(557-640):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高僧,为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师事因圣寺之僧珍(道珍),受习定业,后住于终南山,宣扬华严教纲。后人尊为华严宗第一祖,世称文殊化身、帝心尊者、炖煌菩萨。杜如晦(585-630):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著名政治家,唐太宗时期与房玄龄共掌朝政,曾订定各种典意制度,时人合称“房杜”。杜淹(?―628):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尚书右仆射。北周豫州刺史杜业孙、河内太守杜征之子。杜正伦(575-658):相州洹水(今河北魏县)人。唐朝宰相。封襄阳县公。杜景俭(?-700):冀州武邑(今河北)人。唐朝宰相。殿中侍御史。……
杜氏家族起源 杜氏家族起源:
杜康、姬伯、芈(熊艰)、杜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姓杜的来历 杜姓的渊源有三: (一)源出自祁姓
(二)源出姜姓神农氏的后代。相传在商朝时已经有杜国,是神农氏的后裔后土的子孙,以杜树为神树,故称杜,杜古国在今陕西长安东北。商末周国兴起,杜人归顺于周。史书上没有留下姜姓杜氏后裔的消息,可能完全融入进祁姓杜氏之中。
(三)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
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历史上杜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杜姓主要活动于陕西地区。秦汉时期杜姓已经散播到河南、山西、湖北、四川、山东等地。到了唐朝杜姓在长江南北都有分布,明末杜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杜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为宋朝第二十九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山东、浙江,这四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64%,其次分布于河南、陕西两省。河北为杜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22.7%。全国形成了北方冀鲁、西部四川、东面浙江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杜姓大约有3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1%,为明朝第六十位大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这三省杜姓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北、山东,这四省的杜姓又集中了36%。江西为杜姓第一大省,约占杜姓总人口的13.5%。全国形成了东面赣浙苏、北部晋冀鲁、西部四川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宋元明期间,杜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但其人口的流动主要由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杜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杜姓的人口已近520万,为全国第四十七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1%。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河南、辽宁、湖北四省,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1.5%。其次分布于山东、四川、广西、山西、安徽、甘肃、广东七省区,大约占杜姓总人口的34%。河北居住了杜姓总人口的9.4%,为杜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冀豫鲁鄂、川甘、辽宁三大块杜姓人口聚集区。杜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47)表明:在冀京津、陕晋、内蒙古中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山东北端、河南西部、鄂渝北端、宁夏东部、甘肃中部和东部、新疆喀什地区、广西南部,杜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6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I.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8%,居住了大约38%的杜姓人群。在河南东部、山东大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湖南北端、川渝大部、云南东部、贵外I西部、广西中部、广东东南、甘肃南部和西部、宁夏东端、内蒙古西部和东部、黑龙江北部、吉林北部和中部、辽宁东北、新疆西北,杜姓在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44%一o.66%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7%,居住了大约36%川杜姓人群。[2]
湖南杜氏起源 杜本是一种树木的名,也称甘棠,即杜梨,属古代的陕西长安地区生长一种杜梨枝,是神农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长栽培的树,已经成为该氏族的社树,即神树。这支氏族崇拜杜梨树为氏族的原始图腾,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国家后称杜城,最终形成国和姓,这应该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杜姓起源的故事 一、姓氏源流
杜(D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得姓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2、出自上古杜康之后。据《世本》所载,相传是黄帝时酿酒的发明者杜康的后代。相传杜康是上古黄帝时期的人,善于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么这个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历史了。
3、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时有鲜卑代北独孤浑氏,金时女真人徒单氏、满族都善氏、图克坦氏、鄂伦春族杜宁肯氏、裕固族杜曼氏、达斡尔族德贡氏、达力德尔氏等改姓杜,其它如满、蒙、土家、京、回、俄罗斯、壮、藏、朝鲜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杜伯。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上古时代,帝舜封尧的儿子丹朱在唐(今山西省翼城),丹朱的子孙在夏和商时都是诸侯。到了周初成王时,唐国不敬当朝天子,被当时摄政的周公旦灭掉,而把其弟叔虞封于唐,把唐国原国君后裔迁到杜,因此改称唐杜氏。周宣王时,唐杜国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称杜伯。杜伯风流潇洒,使周宣王的宠妃女鸠着迷,于是设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为所动,恼羞成怒的女鸠恶人先告状,反诬杜伯欺负她,周宣王于是斩杀了杜伯。杜伯死后,其子孙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遗族便以国为氏,称为杜姓,他们尊杜伯为杜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杜姓以陕西西安为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鲁等国的,《新唐书》云:“在鲁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难,奔于楚,生大夫绰。绰生段,段生赫。”杜赫为秦将,食采于南阳衍邑,时人称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阳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于汉武帝时以豪门望族被朝廷强迫迁徙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后形成杜姓历史上最大的一个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汉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孙杜文、杜瑶。其后的几百年间杜姓又形成许多分支地望:襄阳杜姓,出自当阳侯杜预少子、晋弘农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省安阳一带)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宽;濮阳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阳,裔孙杜谟,后魏时任濮阳太守,因家焉。总之,先秦至汉之际杜姓主要繁衍于今陕西,其播衍过程,从陕西至山东,再至河南,终又复归陕西。魏晋南北朝时,中原板荡,狼烟四起,杜姓为避战乱大举南迁,其先后于湖北之襄阳、襄樊,四川之绵竹、成都及浙江之钱塘,繁衍成为大族。唐末杜让能任山南节度使,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让能裔孙杜仁为避元乱又迁福建同安安仁里马銮乡,称为马銮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明清之际,杜姓已遍布全国各地,而且远播海外,东南亚、欧美都有杜姓后裔的足迹。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三、历史名人
杜 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汉代书画家,汉章帝时曾为齐相,以善章草知名,与崔瑗并称“崔杜”。
杜 ……
关于杜姓的研究报告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一. 问题的提出 今天学习了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老师就布置作业,让写一篇关于与自己姓氏的研究报告,仿照书上的格式,写前三个内容。 二. 调查方法 1. 查阅有关杜姓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杜姓的起源和名人。 2. 查阅杜姓名人的故事。 3. 通过亲人了解。 三.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上网 杜姓的来源 出自祁姓,为帝尧裔孙刘累之后,以国为氏,始祖杜伯。 书籍、报刊上网 杜姓的人口分布 杜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 四.结论 1.杜姓,传说出自祁姓,以邑为氏。杜姓的历史,从史籍文献中看是非常光彩照人的。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帝尧之后。据传,皇帝的第二十五子之一有个叫祁的,尧姓伊祁,杜氏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代。远古的时候,人们以封地之名称尧为陶唐氏。陶唐氏的后裔曾建国于刘。当时夏后氏的六世孙孔甲为夏王,他好方鬼神。传说天降雌、雄二龙,孔甲不会养,陶唐氏的裔孙刘累就向豢龙氏学扰龙。豢龙氏畜龙以事帝舜,因而被赐姓。而刘累因为学扰龙而事孔甲,也被赐姓为御龙氏。到西周时,刘累的后代建唐国,人称唐杜氏。后周成王把唐国灭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国国君迁到杜,称为杜伯。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历史上的杜姓名人 杜甫、杜牧、杜康、杜聿铭、杜光庭、杜琪峰
杜姓的辈份排序 你得先找上四代祖,属杜 氏第几代,人多,遍及全国,可能辈份不一样。但代是一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3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