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简介 天宫一号简介200字

天宫一号的简介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

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1]2011年11月3日凌晨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2012年6月18日下午(14时14分)与神舟九号对接成功。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设计在轨寿命是2年,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后,最终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2016年03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的跟踪监视之中。2018年3月25日,天宫一号运行在平均高度约216.2公里的轨道上,即将再入大气层烧毁。

2018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扩展资料:

发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

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

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

背后故事:

“天宫一号”从2006年开始研制,整个过程从方案设计到初样再到正样,通过了大量的计算、仿真和各种地面试验的验证,竭尽全力做到可靠和安全。

为了万无一失,研制团队先假设某一系统失效,然后列出几种可能导致失效的故障,再分析每种故障的原因是什么,一层层查下去,从单机到部件再到每一个零件,任何一件产品都要考虑进去。

只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他们还要反过来想,如果某一个零部件失效,可能对系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有可能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制定怎么样的应对措施。

在研制的全过程,只要是能想到的,验证试验能做的,都要一次又一次地去做。“天宫一号”的设计寿命是两年。在这两年时间里,它能否与纤纳祥“神八”“神九”“神十”顺利实现对接。

电源系统是一个关键,因为没有电能,任何太空飞行器都是一堆太空垃圾。对“天宫一号”来说,每24个小时就有16个昼夜;其中每个白天约30分钟,每个夜晚约60分钟。

这面对太阳的30分钟时间,就是它的太阳能帆板发电的时候;其中一部分电能直接供用电器使用,其余的电能则储存在100多节镍氢电池里,供黑夜时使用。

“天宫一号”的太阳能帆板茄贺看起来和马路上太阳能路灯的帆板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银色的,薄薄的,一格一格的;但它所用的材料却相当尖端。

而且毁搏,它始终跟着太阳转,角度保持在50~60度,确保有足够的日照可以发电。尽管“天宫一号”挺省电的,整个用电量只相当于两台家用空调。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这100多节镍氢电池在两年的时间里不“罢工”,不出任何一点小毛病?而且,为了安全起见,最少也要保持电池中有八成电量的储备。

为此,研制团队模拟真空、上百度温差等极端太空环境,反复做了无数次实验。这还不够,还必须考虑火箭发射时的冲击、震动、热量等各种情况,反反复复进行试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简介 天宫一号简介200字

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目录

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 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天宫一号[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2],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3]。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卖谈喊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4],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 2011年4月CAST会展中心展示的天宫一号模型

[5]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6]。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3]。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2],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7]。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8](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9]。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10],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8]。 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11]。

编辑本段早期方案与命名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12]。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1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王菡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与“神舟”、“嫦娥”相呼应,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14]的概念[1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中野师 白明生

编辑本段历程

对外披露阶段(2008年9月28号—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15]。

2009年1月26日 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6]。

天宫一号模型亮相春晚

[17]

2009年2月27日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18]。

2010年8月中旬 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侍亮[19]。

2011年3月3日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20]。

2011年6月29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1]。

2011年7月23日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22]。

发射调整及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后出于安全考虑,原定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23]。

2011年9月10日 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23]。

2011年9月20日 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24]。

2011年9月25日 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25]。

2011年9月26日 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

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

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25]。

2011年9月28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前沿发射”。

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

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

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26]。

发射当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27]。

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28]。

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29]。

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30]。

21时16分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4]。

21时19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31](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32])。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31]。

21时19分,整流罩分离[31]。

21时25分45秒,天宫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4]。

21时29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31]。

21时35分左右,入轨运行[31]。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4]。

运行阶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将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时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了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33]。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也已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34]。

2011年10月6日 18时,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109圈,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11]。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宫一号自带相机拍摄的太空图片。

此时,目标飞行器的在轨测试阶段已基本结束[35]。 天宫一号拍摄的首张外太空图片

[36]

2011年10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进入交会对接的准备阶段[37]。

2011年11月3日 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10]。

2011年11月4日 11时37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组合体第一次轨道维持[38]。

2011年11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分离,约半小时后,进行了第二次对接[39]。

2011年11月15日 12时4分,组合体完成了第二次轨道维持,开始了神舟八号返回前的轨道精化调整[40]。

16时59分,组合体进行了姿态调整,从第二次对接的状态转体180度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神舟八号返回做准备[41]。

2011年11月16日 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42]。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17日19时30分左右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43]。

目前运行中。神舟九号计划于2012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将搭载三名航天员[44]。

编辑本段发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45]。

编辑本段结构

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3]。

资源舱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46]。

实验舱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47]。

天宫一号的资料(50字左右 )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薯陆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

高10.4米、重8.5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悉神在轨寿命两年。

扩展资料:

“天宫一号”实际上就是一个空间实验室的雏形,它的重量和神舟七号一样,用它来完成和飞船的交会对接。“天宫一号”主体为短粗的圆柱型,直径比神舟飞船更大,前后各有一个对接口。

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数消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由密封的前锥段、柱段和后锥段组成,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天宫一号

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是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实验室。

天宫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载人空间试验平台,于2011年11月3日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直至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为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运营以及载人航天成果的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天宫一号简介:

天宫一号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制。天宫一号自入轨以来,开展了对地遥感应用、空间物理与环境探测和空间材料实验,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天宫一号成功验证了自动及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堂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圆满收官。

天宫一号的发展历程:

2008年9月28日: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

2009年1月26日: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

2009年2月27日:央视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

2010年8月中旬: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

2011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

2011年6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

2011年7月23日: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

发射调整及准备阶段:

2011年8月18日: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后出于安全考虑,原定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

2011年9月10日: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

2011年9月20日: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

2011年9月25日: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

2011年9月26日: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

2011年9月2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穗信前沿发射”。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

天宫一号超期服役: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作为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已经在茫茫太空独自翱翔整三年。天宫一号长期管理人员分分秒秒陪伴着它,精心照料这个中国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天上家园”。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迎来了首位贵宾-神舟八号载人飞船。作为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配合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自主交会对接。作为组合体的控制主体,天宫一号冲胡出色完成了组合体姿态轨道控制、信息控制、能源控制和载人环境控制等多项任务。

2012年6月,三位航天员乘坐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光临天宫一号,天宫一号迎来了自己的首批太空贵客。在航天员的精准操作下,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为了让航天员感受家的温馨,天宫一号营造了一个空气成分、气压都和地面相同,温度湿度净度堪比宜居城市中的一个“小家”,为航天员送上了一个安全、舒适的太空十日之旅。

2013年6月,天宫一号迎来了搭乘神舟十号来访的第二批太空贵客。与神舟九号任务不同,作为我国首次应用性载人交会对接飞行,天宫一号和航天员承担了更多的使命。“太空猜判轮授课”、“在轨更换地板”、“中短期航天员驻留”、“舱内无线通信”等一批思路新、实用性强、技术水平高、社会效益好的在轨试验项目顺利实施,标志着天宫一号作为交会对接目标飞行器向空间多用途载人航天试验平台的转变。在等待与神舟载人飞船相会的日子里,天宫一号也未停止探索太空的步伐,天宫一号安装的空间环境探测装置源源不断的向地面发送着探测到的轨道大气环境信息和空间带电粒子辐射信息,安装的“三合一”相机无时不刻的关注着我国的水文国土,为开展地质调查、资源勘查、土地荒漠化评估、水文生态监测以及环境污染成分和污染源头分析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2013年9月,天宫一号作为一代“功臣”,圆满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在太空里,由于真空、辐射等环境因素,维持长寿命是个难题,但在这方面,天宫一号表现良好,延期“服役”为将来的空间站建设做更多的试验性工作问题不大。在交出一份完美的“体检报告”后,天宫一号转入拓展任务飞行阶段。在拓展飞行的一年里,开展了太阳电池翼发电能力测试、备份姿态测量和控制模式切换、4b发动机变轨等一系列拉偏及备份飞行模式试验,深度发掘了天宫一号的飞行潜力,为开展太空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现阶段天宫一号状态很好,所有设备正常。天宫一号已经严重超期服役,但是状态仍然良好。

天宫一号的使命终止:

2016年03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的跟踪监视之中。根据预测,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将在今后数月内逐步降低,并最终再入大气层烧毁。

2013年6月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主要使命。超期服役期间,本着“充分利用、挖掘潜力”的原则,有关部门精心运营维护、严密实施监控,继续利用天宫一号开展了航天技术试验、对地遥感应用和空间环境探测,验证了低轨长寿命载人航天器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相关技术,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应用成果,为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天成果的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天宫一号的发射运行:

任务前期:

2009年1月25日,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展示亮相,介绍中国空间站未来任务及内容。

2010年5月1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十八次大总体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确定了交会对接飞行任务规划、天宫一号及神舟八号飞行任务纲要,协调了各系统间重大技术问题。

运送发射:

2011年7月23日,天宫一号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2011年9月28日,天宫一号完成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T1火箭的推进剂加注工作。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并进入预定轨道。

2011年9月30日,天宫一号完成首次变轨任务,升至更高的运行轨道。

神八对接: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完成中国首次空间飞行器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并进行了二次自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

2011年11月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第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2011年11月1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在距地面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

2011年11月14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第二次对接试验工作。

2011年11月15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完成了最后一次轨道维持工作。

2011年11月17日,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进行解体工作,天宫一号转入长期运行管理模式,完成对接任务。

神九对接:

2012年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完成自动交会对接工作,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2012年6月19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组合体交会对接后的第一次轨道维持。

2012年6月21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在太空中完成了第一次姿态调整,从交会对接的倒飞状态进入正常飞行姿态,形成天宫在后正飞,飞船在前倒飞的组合体标准飞行模式。

2012年6月22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正常飞行状态下,航天员在空间实施对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完成手动姿态控制试验,同时完成轨道数据更新、飞行程序注入等工作。

2012年6月27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完成各项飞行控制工作,并进行天地通话工作。

2012年6月2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组合体分离,完成与神舟九号对接任务。

神十对接: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两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入驻天宫一号。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成功分离,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

2013年6月25日,神舟十号自动撤离天宫一号,完成对接任务。

完成使命: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系列的型号:

天宫一号:

从2011年09月20日升空,2016年3月16日终止服务,2018年4月2日烧毁,它是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宫二号:

2016年09月15日升空,2019年07月19日终止服务,2019年07月19日烧毁,它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实验室,解决了空间应用问题;

天宫三号:

任务与二号合并完成,目的是加快工程步伐,减少经费;

中国空间站:

又叫天宫空间站,2021年04月29日升空,目前在轨,标志着中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空间站。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有何重要意义?

一、“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的重要意义:

天宫一号的发射可以说是我国航天的一次重大发展,这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这是中国建立空间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中国正一步步走向航天大国。

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令人印象深刻,标志着中国在太空有了首个空间实验室,此次发射成功闹尺不仅使中国人增加了自豪感,也对外展示了中国航天强国面貌,这是中国太空项目向成熟迈出的巨大一步,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天宫一号的简介:

天宫一号(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 。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 。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四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作为交会对接的目标,与神舟八号配合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生活和工作,保证航天员安全;开展空间应用(包括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等)、空间科学实验、航天医学实验和空间站技术实验;初步建立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实验平台,为建造空间站积累经验。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液扮高,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3位航天员首次进入在轨飞行器。 2013年6月13日,神舟十缺雹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自动交会对接。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主要使命。

2016年3月2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已在轨工作1630天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完成与三艘神舟飞船交会对接和各项试验任务后,由于超期服役两年半时间,其功能已于近日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地面跟踪观测显示,天宫一号目前仍在其设计轨道飞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目前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仍在持续、密切的跟踪监视之中。根据预测,天宫一号的飞行轨道将在今后数月内逐步降低,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2859.html

(0)
氨基酸肥料氨基酸肥料
上一篇 2023年4月13日 上午10:07
下一篇 2023年4月13日 上午10:09

相关推荐

  • 犀牛鸟和犀牛什么关系?附常见犀牛鸟种类

      犀牛鸟和犀牛是互利互助的关系。犀牛身上寄生了很多美味的虱子,可以供犀牛鸟觅食。犀牛鸟可以在出现危险时,向犀牛发出警报。黄嘴牛椋鸟和红嘴牛椋鸟为常见的犀牛鸟种类。其中黄嘴牛椋鸟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约57-71克;红嘴牛椋鸟体长20厘米左右,体重约42-59克。      一、犀牛鸟和犀牛有什么关系   犀牛鸟和犀牛是互利互助的关系。对犀牛鸟来说犀牛是自己…

    肥料资讯 2023年4月11日
    00
  • 花卉种植需要微量元素肥吗 花卉需要什么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对花卉生长的作用是什么? (1)铁在叶绿素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呼吸、氮代谢、光合作用等方面的氧化还原过程也具有良好的作用。花卉叶片中铁含量范围一般为75~125毫克/千克。 铁是花卉栽培中最易缺乏的一种微量元素,尤其是在我国北方栽培南方花卉时,最易发生缺铁而叶片黄花现象,甚至造成整株死亡,如山茶、杜鹃、八仙花等。 (2)硼对花卉生殖器官生…

    肥料资讯 2023年4月13日
    00
  • 姜的价格(现在市场姜的价格)

    今年的姜价如何 便宜。根据查询贵州贵阳市2022年姜的相关信息,截至到2022年12月22日,大黄姜的价格在0.8元一斤,是很便宜的。姜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呈不规则块状,黄色,味辣,常用作调味品,也可入药。 上海_市场生姜最底能发多少一市斤2022年03月16日目前生姜批发价在5元/斤左右。 每个市场平均每天能发出100车左右货。一车大概有15吨。 生…

    肥料资讯 2023年1月2日
    00
  • 菊科 菊科植物图片

    菊科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菊科植物的形态特征 4 菊科的生态分布 5 菊科的分类进化 6 菊科族群 7 所有属种 8 代表植物 9 化学成分 10 经济价值 1 拼音 jú kē 2 英文参考 Asteraceae,Compositae, Composite Family 菊科(学名:Aster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菊目的一个科。菊亚纲…

    肥料资讯 2023年4月12日
    00
  • 鸡毛菜怎么上肥料

    鸡毛菜是一种生长迅速的蔬菜,其施肥方法如下: 基肥 在种植前,可以在土壤中施加腐熟的农家肥作为基肥,如动物粪便、草木灰等,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每亩施入1000公斤腐熟的农家肥,通过翻耕将其埋入土壤中,然后整平耙细,做畦。 追肥 鸡毛菜在子叶展开后进行第一次追肥,可选择尿素,每亩追施5公斤左右。 第二次追肥在两片真叶出现后,每亩追施10公斤尿素。 追肥时,建议…

    肥料资讯 2025年3月4日
    0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自6.2开始主题新增页头通知功能,购买用户可免费升级到最新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