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名叫“接筋草”的植物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在农村四处可见林间小道,绿树丛荫,一望无际的田地和菜园子,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虽然有很多野草大家都不能叫出它的名字。但是对有些人来说仍然能对它印象深刻。
今天摩普商城给大家科普的这类植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接骨草”,那么它真的能“接骨”么?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它的的学名就叫接骨草,别名陆英、蒴藋、排风藤、八棱麻、大臭草、秧心草、小接骨丹。属于忍冬科,接骨木属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可达2米;茎有棱条,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片互生或对生,狭卵形,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无托叶,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纤细,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花药黄色或紫色;果实红色,近圆形,表面有小疣状突起。4-5月开花,8-9月结果。
该种为药用植物,可治跌打损伤,有去风湿、通经活血、解毒消炎之功效。根祛风、利湿、活血、散瘀、止血,茎叶祛风、利湿、舒筋、活血,治水肿、脚气、黄疸、淋浊、带下、痈肿、疗毒。分布广阔,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
现在很少有人熟悉接骨草了。在以前,老一辈的农村人几乎人人都认识它,这种草之所以叫做接骨草,就是因为它对跌打损伤的出奇疗效。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接骨草具体的药用价值!
接骨草味甘、苦,性平。归肝经。
1、润肺止咳
接骨草根性质微凉能入肺经,它能消炎杀菌也能缓解肺燥,平时可以用于人类肺热咳嗽和气管炎症以及肺炎咳嗽等常见病的治疗,在治疗时可以直接把它煎汤服用,但在煎好的药液中应该放入适量的冰糖,这样既能改变它的味道还能让它润肺止咳的功效更加出色。
2、活血调经
活血调经是接骨草根的重要作用,它能促进血液流动,也能预防缓解女性的月经不调,对维持女性生理健康有很大好处,在女性出现朋经不调以后还可以使用接骨草根来治疗,治疗时需要把接骨草根加清水煎出药液再加入适量的红糖调匀以后服用。
3、消肿止痛
消肿止痛也是接骨草根的重要作用,平时人们因跌打损伤引发身体肿痛时可以服用接骨草根,人们因为身体炎症引发肿痛时也可以服用接骨草根,它对人类的跌打肿痛、腮腺炎引起的肿痛以及疔疮肿痛等症都有良好治疗作用。
4、促进断骨再生
接骨草根不但能消肿止痛活血散瘀,还能促进断骨再生,它能让骨胶原数量增加,能加快骨骼伤处愈合,是临床上治疗骨折的常用药,在治疗骨折一时可以把接骨草根与黄酒放在一起研成泥状,然后直接外敷在出现断骨的部位上。
接骨草药用功效虽然出色,但它在使用时也有诸多禁忌,它并不适合所有人,那些体质虚弱的人群和怀孕的女性都不能服用接骨草,不然会影响胎儿发育也会让人们体虚的症状加重,对身体健康十分不利。
接骨草的介绍
接骨草(拉丁学名:Sambucus chinensis Lindl.)忍冬科,接骨木属多年生草本,茎斜生,无毛。叶互生,无柄;叶片斜长椭圆形或斜倒卵状长椭圆形,花单性,雌雄异株;花序有柄;瘦果小,卵形。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接骨草首见于《履巉岩本草》,又名蒴藋(《名医别录》),医药别名:白龙骨、冷坑兰、冷坑青、猢狲接竹、痱痒草、血和山、乌骨麻、赤车使者(《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花称为陆英(《本经》),果实称蒴藋赤子(《证类本草》)全草入药其效用有接骨疗伤,活血化瘀的功效。
接骨草 干根癀 穿山龙 这几味草药,在中药药典中分别叫什么?
接骨草又名白龙骨、冷坑兰、冷坑青、猢狲接竹、痱痒草、血和山、乌骨麻、赤车使者
干根癀应为千根癀 ,一枝黄花
其他名称:粘糊菜、破布叶云南、金柴胡西南、山厚合、老虎尿 、黄花草、蛇头王、满山草、百根草、金柴胡、朝天一柱香、一枝箭、小柴胡。黄花细辛、黄花一枝香、野黄菊、山边半枝香、洒金花、千根癀、土泽兰、百条根、铁金拐、黄柴胡、莶子草、小白龙须、黄花马兰、大败毒、红柴胡、黄花仔、红胶苦菜、一枝香、大叶七星剑、金锁匙、满山黄、黄花儿
穿山龙:
别名:穿龙薯蓣、野山药、串地龙、地龙骨、鸡骨头、龙萆。
【接骨草】五福花科,接骨草属
原归属为忍冬科,接骨木属。
学名:Sambucus javanica Blume;
Sambucus chinensis Lindl;
别名:蒴藋、陆英。
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茎有棱条,髓部白色。
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厘米,宽2-3厘米,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一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一对小叶有时有短柄。
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3-5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
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
花冠白色,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
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毫米;核2-3粒,卵形,长2.5毫米,表面有小疣状突起。
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产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种。日本也有分布。
为药用植物,可治跌打损伤,有去风湿、通经活血、解毒消炎之功效。
(摘自《中国植物志》)
驳骨丹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驳骨丹–《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Bo Gǔ Dān
【别名】 小驳骨 、 细叶驳骨兰 、 臭黄籐
【来源】为爵床科裹篱樵属植物裹篱樵Gendarussa v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ussa L. F.]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辛,微酸、平。
【功能主治】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用于骨折,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驳骨丹–《辞典》
【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o Gǔ Dān
【别名】 接骨草 、 四季花 (《群芳谱》), 小还魂 (《岭南采药录》), 百节芒 (《广州植物志》), 小叶金不换 、 小驳骨 、 小接骨草 (《南宁市药物志》), 驳骨消 、 驳骨草 、 骨碎草 、 大力王 、 长生木 (《广西药植名录》), 细骨风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裹篱樵的茎叶。7~8月采,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灌木,全体无毛,高可达1.5米。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长4~14厘米,宽1~2厘米,全缘,先端渐尖。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脓内,长4~10厘米,往往成圆锥状;花下苞片狭小,短于萼,常脱落;萼5齿裂,线形,长约3毫米;花冠唇形,白色或粉红色,有紫斑,长约1.2厘米;雄蕊2,着生于花冠喉部,突出,药室高低不等,其中一室的基部延长;子房上位,花柱线形,短2裂。蒴果棒状,长约1.2厘米,无毛。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地阴湿处、沟谷间。常栽培作绿篱。分布广东、台湾、广西等地。
【化学成份】含生物碱裹篱樵碱和挥发油。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克/公斤、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克/公斤)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
辛,温。
1《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2《本草求原》:”辛,平。”
3《陆川本草》:”辛苦,微温。”
【功能主治】
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骨折,风湿骨痛。
1《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2《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3《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4《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研末。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附方】
1治骨折,无名肿毒:小驳骨鲜草捣烂或干草研末,用酒、醋调敷患处。(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跌打扭伤,风湿性关节炎:小驳骨五钱至一两(鲜者一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摘录】《辞典》
驳骨丹–《中华本草》
【出处】出自《生草药性备要》。
【拼音名】 Bo Gǔ Dān
【英文名】 Common Gendarussa Herb
【别名】接骨草、四季花、小还魂、百节芒、小叶金不换、小驳骨、小接骨草、驳骨消、驳骨草、骨碎草、大力王、长生木、尖尾峰、接骨筒、细骨风、白及草
【来源】
药材基源: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的茎叶或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endarussa uulgaris Nees [Justicia gen-darssa burm. F.]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驳骨丹干 亚灌木,直立无毛,高约1m。茎圆柱形,节膨大,分枝多,嫩枝常深紫色。叶对生;纸质;叶柄长不及1cm;叶片狭披针形至披针状线形,长5-10cm,宽5-15mm,先端渐尖,基部渐狭,全缘;侧脉每边6-8条,呈深紫色。穗状花序顶生,上部密生,下部间断;苞片对生,每苞片中有花2室数朵;萼近相等的5裂,裂片三角状披针形,长约4mm;花冠白色或粉红色,长约1.3mm,花冠管圆筒状,叫做部稍扩大,冠檐二唇形,上唇长圆状卵形,下唇浅3裂;雄蕊2,花丝稍扁,花药具阔面斜的药隔,药室2,一个基部有尾状附属物;子房每室有2个胚珠,花柱线形。蒴果棒状,长1.2cm,无毛。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村旁或路边的灌丛中,赤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茎圆柱形,多分枝,小枝有四棱线,节处膨大,嫩枝绿色。叶多皱缩,完整叶片狭披针形或披针状线形,长4-14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青绿色,下面黄绿色,光亮;中脉粗大,与侧脉均呈深紫色,或有时侧脉半透明。气微,味淡。
【化学成份】
叶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根含生物碱爵床脂素(justicin)和挥发油[2]。
【药理作用】根煎剂或醇提取物(1-2g/kg)可使大鼠体温升高;剂量过大(10-20g/kg)则使体温降低,剧烈泻下,终致死亡。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归肝;肾;肺经
【功能主治】祛风湿;散瘀血;续筋骨。主风湿痹痛;月经不调;产后腹痛;跌打肿痛;骨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或泡酒。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衍;或煎汤熏洗。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拾遗》:治折伤,续断骨,捣罨。
2.《生草药性备要》:治风邪,理跌打,调酒服。
3.《岭南采药录》:理跌打伤,内服能去瘀生新。
4.《陆川本草》:治风湿骨痛。
【摘录】《中华本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8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