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害虫?
水稻负泥虫(Oulema oryzae)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负泥虫科(Crioceridae)、负泥虫亚科(Criocerinae)昆虫的1种。俗名牛屎虫、巴巴虫。:插秧后,应经常对水稻幼苗进行昆虫调查。一旦发现水稻负泥虫并且有增加的趋势,就应该喷洒药剂。90%结晶敌百虫,每公顷1500-2250克,用水喷雾;80%敌敌畏乳油,每公顷1500-2250毫升,用水喷雾。
水稻负泥虫时有发生,水稻负泥虫有什么危害?
1.农业防治:结合积肥,消除田边、路旁及沟边的杂草,消灭越冬寄主,减少虫源;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虫能力。2.人工扫虫:在清晨露水消失前。田间放大水(大水漫灌),负泥虫在农村地区称为背粪虫。像是一只背着粪便行走的虫子。在五月下旬的时候,水稻负泥虫一般便会进入稻田,六月份开始产卵。产下的卵会集中在六月中旬开始孵化出来。
负泥虫多发生在稻子生长初期,它啃食叶子,只有剩下筋干部分,危害很大。不过,此阶段喷洒对应杀虫剂就可以解决问题。负泥虫多发生在稻子生长初期,它啃食叶子,只有剩下筋干部分,危害很大。不过,此阶段喷洒对应杀虫剂(如胃毒、触)就可以解决。
药剂防治:插秧后应经常对稻苗进行虫情调查,一旦发现有成虫发生危害,并有加重趋势时,就应进行喷药。此时幼虫有高粱米粒大小,时间大约在6月中旬。·此药是有机磷杀虫剂,用于治疗各种农作物粮食害虫,比如黄豆、小麦、各种果树,各类蔬菜等;而市场上有不同规格和不同厂家的毒死蜱,所以在选择上要慎重挑选,然后采取喷雾的方式操作。
危害特点:成虫和幼虫均可危害水稻叶片,早晨及阴天活动最盛。幼虫于清晨露重时很活泼,集中于稻叶的正面及叶尖,阳光猛烈时则隐蔽于背光处。受害植株穗数、穗长、南北方的水稻种植都能遭受负泥虫的威胁,由于气候的原因,南北方遭遇负泥虫威胁的时期略有差异。在我们东北,主要是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之前是负泥虫的高发期。田边、路旁及沟边的杂草要清除干净,减少虫源;培育壮秧,提高秧苗抗虫能力。
“百合花叶甲”的科学名称是什么
负泥虫。
百合花叶甲的幼虫用自己的粪便为自己制作外衣,因此科学名称是负泥虫。
学名按字面意思即为科学名称,生物学名使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参见名称拉丁化),学名以外的名字均为俗名,因此并没有所谓的中文学名,顶多有通用或常用的中文俗名。
负泥虫用什么农药治
泥虫用结晶敌百虫、敌敌畏乳油、虫螨腈乳油、虫螨腈乳油、功夫乳油、阿维菌素、吡虫啉稀释液等农药按一定比例配制,可用于防治泥虫,使用效果相当好。泥虫的成虫和幼虫都会伤害树叶,尤其是幼虫。不断吮吸叶肉,留下表皮。在光下,叶子上出现白色条纹,在重下,稻田枯萎发白。而且水稻的生长会延迟,植株会矮。一旦发生,水稻产量将减产5-10%,严重时减产20%以上。低温、黑暗、高湿、多雨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稻泥虫的发生,需要及时检测和防治,避免水稻减产。
泥虫可用结晶敌百虫、敌敌畏乳油、倍硫磷乳油、敌敌畏乳油、功夫乳油、阿维菌素、吡虫啉等农药稀释,使用后效果良好。
水稻负泥虫影响产量,水稻负泥虫的防治方法有什么?
水稻负泥虫影响产量,水稻负泥虫的防治方法有很多。水稻负泥虫,鞘翅目叶甲虫。又称稻叶甲,俗称牛粪虫、猪粪虫、背粪虫、猪粪虫。
病虫害的普及:稻泥虫的危害与防治我国稻螟主要发生在两个地区:一是东北稻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另一个是南方水稻产区,包括安徽、湖北、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和浙江等秦岭以南省份。它是水稻生长早期的主要害虫之一。对我国水稻生产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地区造成灾害。如80年代大别山中稻每隔2 ~ 3年,可造成5% ~ 10%的减产,严重可达20%。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东北地区稻田面积的迅速增加,水稻负泥虫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除了大米,它还危害小米、小米、大麦、小麦、玉米、芦苇、水竹、速食草、李氏草、碱草和白草、甜草等植物。
症状水稻负性泥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在苗期和分蘖期对水稻造成危害,尤其是幼虫。可沿叶肉叶脉进食,造成白色纵向痕迹。米泥虫的幼虫有携带粪便的习惯。因此,在受损的叶片上经常会出现米粒大小的泥点。泥斑中有乳白色至黄绿色的寡足类幼虫,头小,背大,皱纹多,有粪便团块。当负泥虫发生严重时,田间叶片变白、开裂,甚至整株死亡,造成幼苗缺苗。即使水稻幼苗存活,由于叶片受损,光合效率降低,水稻生长迟缓和晚熟影响产量。
病虫害的普及:稻泥虫的危害与防治防控技术农业防控消灭过冬的成年人。秋春两季,稻田、垄沟附近的杂草可以消灭一些越冬害虫,减少危害。调整水稻播期是避免我国北方稻虫危害高峰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北方,越冬成虫通常在6月恢复活动,因此早栽育苗和培育强壮的育苗可以提高秧苗的抗虫性,从而减少水稻泥虫的危害。
水稻负泥虫发生时期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负泥虫主要为害移栽后的水稻秧苗。成虫、幼虫均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一层透明的表皮。被害叶上形成许多白色条斑,严重时全叶发白,焦枯或整株死亡。被害秧苗即使能复活,后期生长和产量也会受到影响。
水稻负泥虫在北方稻区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田边、路边等杂草间、浅土层内越冬,常几十头聚集在一起。5月上旬,越冬成虫开始取食杂草。6月中、下旬转移至稻田为害并产卵。7月上旬是幼虫高峰期,为害水稻。
农业防治一般是冬春结合积肥,铲除路边、沟塘边等处杂草,消灭越冬成虫。适时插秧,避开稻负泥虫的为害。化学防治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50%杀螟松乳油、50%二嗪磷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25%爱卡士(喹硫磷)乳油等,在幼虫盛发期喷雾。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3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