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项目来源
中国江苏网11月23日泰州讯 初冬时节,兴化市戴窑镇的麦田里,一辆施肥车正在来回穿梭,给麦田施有机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作为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兴化市高度重视绿色种养循环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在兴化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中,明确支持开展畜禽粪肥等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推广,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大户等开展畜禽粪污、农作物废弃物再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在位于戴窑镇的兴化市土亦乐有机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两台大型机械正在忙着将有机肥进行堆置和包装。当前正值秋粮收割后农田施肥的关键时刻,土亦乐有机肥有限公司作为兴化市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公开遴选的社会化服务主体之一,今年以来承担和收集处理了附近几个乡镇养殖场的沼液和固体粪污。收集处理后的沼液通过专用沼液运输车,在水稻活棵后,结合水稻灌水,进行水肥一体施入水稻田中,每亩用量2立方米以上,共实施2万亩,消纳沼液5万吨;固体粪肥通过25天的条垛发酵、后期15天的堆制,形成合格的堆制有机肥,在水稻收割后立即用大型有机肥施肥机械撒施,每亩施用380公斤以上,目前已实施1万亩。
“绿色种养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养殖户及政府的后顾之忧。”兴化市土亦乐有机肥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新绿介绍,之前养殖的粪污由于没办法全部处置,往往存在偷排现象,给养殖户和地方政府带来很大的压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后,养殖的粪污被收集,并全部按标准进行处置,粪污变堆肥,污染源变肥源,使得当地的水变得更清天更蓝,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现在,老百姓都自发抢着要求施用沼液和堆制有机肥。
在2021年全市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今年兴化市通过公开遴选的9家社会化服务组织,共实施粪肥还田9.37万亩以上,其中,在小麦种植中推广“配方肥+腐熟粪肥”模式,应用堆制有机肥面积5.4万亩;在水稻种植中推广“配方肥+沼液”模式,应用沼液面积4万亩。
盐池农村局管的哪些项目
盐池农村局管的有以下项目:
1、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2022年03月24日,项目名称:盐池县农业农村局2022年有机肥替代化肥项目—动物畜禽粪便腐熟发酵项目。项目预算金额(元):990000.00元。
2、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示范项目:2022年04月08日,原公告的采购项目名称:盐池县农业农村局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示范项目马铃薯原种采购。本项目马铃薯的品种为:冀张薯12号。
3、绿色高质高效项目:2022年9月23日,盐池县农业农村局关于盐池县2022年绿色高质高效项目
“千亩方”“万亩片”种植主体的公示。要求建设20个荞麦“千亩方”5个荞麦“万亩片”,10个玉米“千亩方”10个玉米大豆“千亩方”5个玉米“万亩片”。
盐池县农村局是一个政府部门,主要从事农村农业、畜牧业、林业等相关工作的管理和服务。主管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务、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
养猪环保政策2021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971号(农业水利类259号)提案答复的函》规定,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探索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的机制,加强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在果菜茶优势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开展试点,集中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模式,支持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等有机肥资源。会同财政部印发《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将撒肥机、清粪机、粪污固液分离机等6个品目设备列入全国补贴范围,并明确要求进行优先补贴。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有机肥推广使用。
法律依据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971号(农业水利类259号)提案答复的函》第二条 关于加大有机肥补助力度
近年来,国家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资金发放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探索补贴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挂钩的机制,加强与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的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项目,在果菜茶优势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开展试点,集中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模式,支持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就地就近利用好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等有机肥资源。会同财政部印发《2018—2020年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指导意见》,将撒肥机、清粪机、粪污固液分离机等6个品目设备列入全国补贴范围,并明确要求进行优先补贴。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部,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支持有机肥推广使用。
2022年农村可发展的绿色农业项目有哪些?可领补贴吗?补多少?
2022年农村可发展的绿色农业项目有哪些?可领补贴吗?补多少?2022年,我们将继续在苹果、柑橘、设施蔬菜和茶叶等优势产区开展果蔬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将试点规模扩大到175个县,并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东北地区的设施蔬菜。
基础工作补贴:如土壤质量、产地环境、产品质量、投入使用等调查过程补贴。物化投入补贴:探索有机肥使用的补贴机制,对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畜禽粪便或有机肥(包括有机水溶性肥料)的施用进行补贴。对畜禽粪便堆肥或沼渣和沼液的无害化处理、运输和应用以及水肥一体化设施给予补贴。将对购买绿肥种子、根瘤菌和秸秆分解剂给予补贴。补贴购买施用设施、环境监管和物联网设备,提高有机肥施用和柑橘生产管理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社会服务补贴:向有机肥生产企业、大型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服务;对开展有机肥生产、运输、应用等服务的新的经营主体和社会服务组织给予补贴。
补贴金额
国家选定100个试点县,每个县补贴1000万元。目前,各省对有机肥的施用也有补贴政策,一般是每吨或每亩补贴。补贴从每亩50-100元到每吨300-400元不等。具体补贴资金和方式因省而异。
补贴申请
向当地乡镇申请,填写《商品有机肥采购申请表》;经乡镇审批后,报农业厅下发《补贴商品有机肥化肥供应通知》;凭通知向中标化肥供应企业购买化肥,并在扣除政府补贴后支付价款。化肥收购单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村集体的,使用化肥的农民应当登记并签字确认,并报当地农业厅备案。
匠心传承安溪茶文化
铁观音——福建省 泉州市 安溪县 最闪亮的名片。在上千年的产茶史中,勤劳勇敢的安溪人民不仅创造了乌龙茶加工技术,还培育出品质优异的世界名茶——铁观音,创造了独具魅力的 安溪茶 文化。
“未讲天下事,先品观音茶。”亲朋见面要斗茶,迎宾待客要品茶,婚丧嫁娶要喝茶,迎来送往要送茶……茶渗透进茶乡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铁观音也成为安溪人的精神图腾。
不久前,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安溪以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与生态景观保护,建立健全制茶技艺和茶文化传承机制,在保护、活化、利用好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的同时,弘扬振兴中华茶文化。
代代相传
安溪茶历史悠久,至少可追溯至唐朝末年。宋元时期,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安溪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商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英语中的“tea”即由 闽南语 的“茶”音译而来。
安溪县茶管委办主任陈志明自豪地说:“创制乌龙茶半发酵制作技艺、发现培育安溪铁观音这一珍稀茶树品种和发明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经验结晶,被公认为安溪茶人对世界茶叶文明史作出的三大历史性贡献。”
位于安溪县西坪镇松岩村松林头打石坑的石崖峭壁上,一棵茶树亭亭玉立,在山间地头之上,显得独树一帜。远看,茶树与石崖相映成趣,仿佛一只大乌龟驮着一棵茶树缓步而来。近看,茶树叶形椭圆、叶肉肥厚、嫩芽嫣红、青翠欲滴、枝繁叶茂。
“这株魏家铁观音母树,从发现至今已有300多年。”安溪铁观音魏荫第九代传人魏月德说,其祖魏荫发现这一母树后,通过压条繁殖,将繁育出的茶苗送给周边茶农栽种,推动了铁观音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魏月德始终坚持魏家世代传承、孕育出铁观音名品“魏十八”的18道制茶工艺。
“安溪半发酵乌龙茶制作技艺由苏龙首创,闽南语‘苏龙’与‘乌龙’谐音,为纪念其贡献,乡民把依其法所制的茶称为乌龙茶。这种技艺需要历经3大阶段、10道工序、36个小时精心焙制,赋予安溪铁观音独特的‘兰花香’和‘观音韵’。”陈志明说。
高超、精湛、独特的制茶技艺,印证了一代代安溪茶人根脉传承的匠心精神。“为实现健康、安全的茶叶种植技术,我们去杭州请教了专做有机茶的专家,从荒山开垦开始,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有机茶的生产标准。”安溪县有机茶协会会长、品雅有机茶董事长汪建仁说。
在安溪,像魏月德、汪建仁这样不遗余力传承茶文化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安溪大力培养高素质茶文化人才,目前已获评铁观音大师8名,铁观音名匠26名,国家级制茶工艺大师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名、省级9名;连续举办4届安溪铁观音大师赛,支持鼓励建设大师名匠工作室、非遗文化传习所、制作技术研究会等,建立全链条“传帮带”机制。不仅如此,安溪还与福建农林大学共同合作创办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以推动茶产业的永续发展。
“学院实施‘产业人才培训’工程,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大专班等各类专题培训班,培养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千余人,茶产业领军人才、行业大师2000余人,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7万余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教授高水练说。
乡村振兴
“山是聚宝盆,茶树是金银。山中种茶树,不愁吃穿住。”这首流传于安溪的民间茶谚,生动道出了茶对安溪人民生计的重要性,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茶叶对安溪而言,是支柱,是民生,是特色,是引擎,让安溪从一个贫困县跻身国家百强县。2021年,安溪全县茶园面积达60万亩,茶叶总产量6.2万吨,涉茶总产值280亿元。在安溪,80%的人从事与茶相关的产业,农民纯收入的56%来自茶产业,茶承载了百万茶乡人的富裕之梦。
“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铁观音茶文化的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文化的功能,探索出一条传承、保护与发展互促互进、良性循环的道路,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安溪县农业农村局农科所所长胡水利说,安溪积极探索茶农共享机制,建立“龙头茶企+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58%的农户加入合作社或进入企业务工,带动13.8万农户增收致富。
从种茶到售茶、从茶艺到教学……有数十万女性群体,她们的力量贯穿茶叶采摘、制茶、茶艺、茶文化等方方面面,让安溪铁观音更加柔美、更加馥郁芬芳、更加韵味悠远。2019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安溪县妇女联合会等单位在安溪率先成立全国茶叶领域第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传习所,让她们参与种茶、制茶各个环节,以茶为依托帮助女性就业和创业。
“传习所成立之初有95人,至今已达387人,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到传习所的培训中,加入传习所提升文化素养,提高技艺创新创业,实现自我价值。”安溪铁观音女茶师非遗传习所所长何环珠说。
安溪人不但会制茶,更会卖茶,全国各地随处可见安溪茶商的身影。如今的安溪茶商不仅卖铁观音,还经销武夷岩茶、普洱茶、白茶、绿茶、红茶等各种茶叶,形成了“安溪人卖百茶”的格局,在全国乃至全球茶叶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近10年来,安溪茶产业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区域聚集、集群化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以八马茶业、华祥苑等为骨干的现代茶叶专业生产集群,一些龙头企业正在筹划上市。
八马茶业是知名的全茶类全国连锁品牌企业。公司总工程师林荣溪说:“公司连续10年获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去年营业收入达17.4亿元;过去两年八马茶业连续成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原产地茶企纳税双第一。”
“依托这些企业,安溪初步形成了集名茶加工基地、专业精制、贸易物流于一体的茶叶现代化全产业链。”陈志明介绍,安溪企业在茶叶深加工、茶叶机械智能化、茶叶质量安全等关键性、共性技术研究上均走在全国前列。在茶产业配套方面,安溪有茶叶包装、茶杯、茶盘、茶桌、茶家具等茶器具生产企业近500家,批发零售店铺上千家,经由安溪及安溪茶商生产或流通的茶配套产品,占据全国茶产业配套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
保护发扬
悠远的茶业发展史、精湛的半发酵技艺、丰富的茶树基因库、多样的茶园生态圈等,融合形成了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
陈志明说:“安溪号称中国茶树种子资源库,是因为这里的茶叶品种很丰富,拥有100多个茶树栽培品种。在1984年全国第一批审定通过的30个茶树良种中,安溪县占6个。安溪还拥有陆生野生动物24目69科283种,维管植物种152科497属940种。”
长期以来,安溪按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遴选标准,对茶叶产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推行“林长制”“河(湖)长制”;推广绿色高质高效茶园生态管理技术,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声光电智能虫害防治技术、“猪—沼—茶”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我们现在种茶,主要采用自然农耕、生态管理的方式,保持生物多样性,基本不用农药。使用粘虫板、诱虫灯和光声干扰设备,对传统虫害防治知识创新性利用,提高了防虫效率,减少了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避免了对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破坏,茶园生态更健康稳定。”既是茶农、也是安溪县茶园生态管理研究会会长的刘金龙说。
2021年5月,安溪县农业农村局与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联合创建全国首家茶生态医院,对茶园进行生态诊疗。“茶生态医院是以茶园生态为特色的茶全产业生态治理,提高了整个茶生态水平,预防茶树生病。”高水练说。
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再加上景色优美的茶园、清香扑鼻的茶香……安溪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安溪还在全国率先发展集生产加工、休闲旅游等于一体的茶庄园业态,大力培育文旅新经济。目前,安溪已初步建成云岭、华祥苑、高建发等特色茶庄园22座,每年吸引消费人数超200万,旅游收入约12亿元。
“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茶产业基础,通过建设以茶为主题的集休闲、度假、体验、观光于一体的茶庄园,吸引了不少周边游人群,茶庄园将成为保护传承茶文化的一个综合体。”中国茶都集团、云岭茶庄园董事长陈加勇说。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