锈病的症状有几种类型?
锈病是由担子菌纲锈菌目中的锈菌引起的花卉病害的总称,是一类特征明显的病害。各类锈菌的多数孢子能形成红褐色或黄褐色、颜色深浅不同的铁锈状孢子堆而得名。
锈病是许多花卉都能发生的一种真菌病害,它既为害草本花卉,也为害木本花卉,如牡丹、月季、杜鹃、玫瑰、蔷薇、杏、金银花、八仙花、菊花、唐菖蒲、芍药、石竹、萱草、万寿菊、翠菊、蜀葵、鸢尾、香石竹等都能发病。
锈病能为害花卉的叶片、叶柄和芽,有些也为害花和果实。产生大量的锈色、黄色、橙色,甚至白色的斑点,当表皮破裂后露出铁锈色孢子堆,有的锈病还能引起肿瘤。通常症状有以下3种类型:开始在叶片及花茎上产生泡状斑点(病菌和夏孢子堆)。
开始被表皮覆盖,后来表皮破裂,散出黄褐色粉状的夏孢子。有时很多孢子堆合并成一片,表皮翻卷,叶面上有一层黄褐色粉状夏孢子。在夏孢子堆周围失绿而呈淡黄色,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甚至造成全株叶片枯死,花梗变成红褐色,花蕾干瘪或凋谢脱落,如大花萱草锈病。
开始在叶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后变成褐色,隆起呈小脓疱状,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末。后期在叶片和叶柄及茎上,长出深褐色或黑褐色椭圆形肿斑,破裂后露出栗褐色粉状物。严重时可造成全株叶片枯死,在菊花等花卉上发生较重。
在叶面上出现橙黄色夏孢子堆,后产生黑褐色冬孢子堆,严重时叶片全部受害,叶背布满一层黄粉,叶片焦枯,提早脱落,严重影响生长和发育,多发生在玫瑰、蔷薇等花卉上。
锈病有哪些表现?
锈病为害月季、玫瑰、蔷薇、牡丹、菊花、金银花、铁线莲等。染病部位出现明显的橘黄色至深褐色的粉堆、疱状物或毛状物。如菊花叶片发病初期叶面上出现淡黄色斑点,在相应的叶背处,也产生小的变色斑,随后产生黄褐色隆起的小疱状物。菊花生长后期,多数在叶背部又长出深褐色或黑色椭圆形疱状斑。发病严重时常造成菊花全株叶片枯死。玫瑰感病后,春末和夏季在病叶正面出现退绿的黄色小斑,叶背面散生橘黄色夏孢子堆。夏末秋初又在叶背产生黑褐色的冬孢子堆。不同类型的锈病,发病规律也不尽相同。菊花锈病夏季平均气温达25℃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时,有利于发病和蔓延。通风透光不良,土壤黏重,排水不畅或施氮肥过多或缺肥等则发病严重。玫瑰锈病在四季温暖多雨或多雾地区及年份,成为主要侵染源,因此发病较严重;在冬季较长而寒冷,夏季气温较高的地方则病害发生一般不太严重。
玫瑰锈病状
锈病的症状是什么样的?
观赏植物锈病是由锈菌目真菌寄生引起的病症。锈病比白粉病等病害的发生更为普遍而严重。锈病的病原菌一般导致观赏植物发生黄色、黑色或橙色小斑,尤其多黄色孢状斑。发生初期在叶和茎上出现浅黄色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病斑数目增多,叶、茎表皮破裂,散发出黄色、橙色、棕黄色或粉红色的夏孢子堆。用手捋一下病叶,手上会有一层锈色的粉状物。感染锈病的植株生长不良,叶片和茎变成不正常的颜色,生长矮小,光合作用下降,严重时叶片枯萎,导致植株死亡。锈菌孢子主要借助气流、风雨等传播。锈病主要发生在温暖多湿季节,在湿度大、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昼夜温差大、10~24℃条件下最易发生,寒冷、阴雨、日暖夜寒、潮湿天气发生较严重。夏季过多施用氮肥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日常养护不可过量施氮肥,注意保持正常的磷、钾肥比例,提高植株抗性;栽培环境要做到通风透光;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预防性杀菌剂。在发病初期,用20%的三唑酮乳油8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500倍液等杀菌剂进行防治。一般7~10天一次,尽可能混合施用或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