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这个“小农经济”的社会来说,中国古代很多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因此他们经常有事没事就祈祷老天千万不要爆发洪灾和干旱,因为这就等于让他们一年乃至几年的心血都会付诸东流。
而同样的,蝗灾也是一种非常令人恐惧在“自然灾害”,在当时蝗虫爆发的时候会直接啃食大片的粮食和庄稼,而蝗灾之后遍地都是饥民,由于古时候科学技术的有限,因此对于蝗灾的治理和灭杀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肆虐,大批农民最后沦为灾民然后饿死。
然而根据现代人的思维来看,蝗虫这东西是可以吃的,而古时候的农民到了灾荒时候是宁可啃树皮吃泥土也不肯炸蝗虫来吃,那么为什么古人会有这种思维呢按理来说,人饿到了极致的时候是已经顾不上什么了,而放着可以吃的蝗虫不吃非要去吃树皮。
古人对于蝗虫有恐惧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陆上跑得,在其他国家肆虐的小龙虾、野兔等等,到了中国就能够成为餐桌上的美食。
然而,这些东西都是经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胆尝试才能够成为美味的,而事实上在古代人还是很保守的,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很愚昧,很胆小。
根据记载,历史上第一个吃蝗虫的人是李世民,当时贞观年间也的确爆发了一次大的蝗灾,于是李世民就在当时对文武百官说道:“蝗虫吃百姓的粮食,朕就吃蝗虫。这就叫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而李世民的举动吓坏了一干文武大臣,纷纷劝谏皇上千万不要如此做,可能会导致龙体有恙,总之官方都对李世民的做法如此恐惧更不用说普通小民百姓了。
在当时人们对于蝗虫这种新奇的东西特别有恐惧感,认为它是“不祥之物”,吃了它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因此也就不敢尝试。
这种恐惧就如同人们对蛇的恐惧一般,而且就算是吃蝗虫也是在近代才开始的,就算是如今,很多人对于这种奇奇怪怪的美食也是无法接受的,这也难怪古人了。
蝗虫跑得太快,根本抓不到
当然了,人假设真的饿到了一定的境界,恐怕吃什么自己也都顾不上了,就像《铁齿铜牙纪晓岚》之中和珅说的:“泥土,树皮什么都可以吃,灾民只要能活着就行。”
然而,事实上不是这群灾民不想吃,而是根本抓不到,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蝗虫有两种,一种叫做“土蝗”另一种就是“飞蝗”,就是俗称的蚂蚱。
蝗虫本身就是以啃食庄稼粮食为生的,因此在当时蝗虫也是将其列为“四害”之一,可是呢同为蝗虫,这两种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土蝗”呢在我国各个城市都有分布,可是土蝗非常的恋家,只要在一个城市待久了就不愿意走了,而且土蝗是不会成群结队的啃,它们一般都是独行侠,因此还成不了气候。
可是另外一种“飞蝗”就不一样了,它们属于那种成群结队扎根而行的,同时它们的作息方式又很像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哪里的草儿丰盛就去哪里,因此古代所说的蝗灾说的就是飞蝗。
然而,飞蝗除了喜欢扎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繁衍能力迅速,这样的话一群喜欢聚在一起的飞蝗就会越聚越多就形成了自然灾害“蝗灾”。
而遮天蔽日的蝗灾飞过来的时候天空就会黑压压的一片,一刹那之间百姓辛辛苦苦半年的粮食就会被啃食得一干二净,而当这个地方已经没有粮食可以啃食了,那么飞蝗就会转战目标继续寻找下一个战场。
而当老百姓缓过神来的时候,这群蝗虫早就已经跑得没影了,可能又跑到下一个地方去祸祸别的老百姓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一闹蝗灾就波及甚广,一下子就是十几二十个县的受灾群众。
而且由于古代科学技术的低下,粮食产量又不是很足,因此蝗灾过后就是遍地饥民,活不下去的百姓只能靠着泥土和树皮来充饥,而油炸蝗虫就想都别想了。
所以说呀,古人不是不敢吃蝗虫,而是这些飞蝗太狡猾,吃完了就跑,还专挑庄稼幼苗祸祸,实在是可恶至极。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9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