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小麦从去年底开始就显现出了强劲的涨势,到今年更是涨势如虹。
3月份接连大涨,先后冲破了1.6元、1.7元/斤的大关,但是到了3月底,麦价突然开始下跌,并且下跌幅度之广、速度之快、势头之猛,使人有些始料未及。
新农观认为,主要有3个原因:
一是之前小麦的上涨是前所未有的,市场也有些措手不及,再加上俄乌冲突突然爆发,而俄罗斯和乌克兰两国均是小麦出口大国,于是使得全球麦价大幅飙升,这种情绪自然向国内传导,引起看涨情绪转浓。
但情绪是不断变化的,毕竟国内的粮食市场相较于国际相对独立,小麦又是口粮,在全球动荡格局下,我国的粮食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因此从国内的基本面来看,小麦供应充足,所以高涨情绪过后,市场渐渐回归理性。
从近期的拍卖也可看出,流拍增多,无论是成交率还是成交价,均有所回落。
二是消费低迷。与之前疫情囤米囤面不同,本次疫情囤积米面的倒不多,反而是蔬菜价格大涨。本轮疫情对餐饮业影响较大,影响了面粉的消费。
市场情绪过后,最终的价格还要回归到消费端,消费下降带动着企业开工率走低,高价收麦的意愿降低。
三是距离新麦上市越来越近。通常来说,新麦上市从5月底开始,算算还有两个月的时间,而基层粮商也一改惜售的心态,开始出货了,尤其在麦价突然下跌之后,出货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供应增加,消费低迷,于是麦价下跌。
一是当前影响市场的还是疫情为主要因素,导致阶段性流通不畅,并且油价在7连涨后,物流成本明显增高。因此,小麦下跌的空间也相对有限。虽然当前跌势比较猛,但是后续大概率会渐渐缩小。
二是拍卖的陈小麦质量有限,企业难以全量使用,只能掺入使用。而随着库存的消耗,后期大概率还会有一轮补库动作,届时可能会拉动小麦再次回升。
三是距离新麦上市越来越近,尤其在今年种粮成本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价格就变得越来越敏感。要保障种粮人的收益及积极性,首先种粮人看的就是价格。
另一方面,由于去年秋汛的原因,部分主产区的小麦冬播较晚,长势未定,而如果一旦新麦出现质量分化的问题,那么麦价大概率仍会继续上扬。
所以总体来看,当前麦价虽然回落,但仍处于震荡周期。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玉米的情况。
玉米基本上已经接近了购销尾声,东北玉米依然连连上涨,现在的关注点就落在了山东。但是山东玉米仍然处于震荡之中,不过近期随着持续的到货量处于低位,部分企业开始调价,山东又有两家企业涨破了1.52元/斤的大关。从多个方面来看,后续玉米能涨到什么程度还不好说,但是大跌的几率较小。
一是今年在扩大豆、稳玉米的前提下,玉米的种植面积必然会缩减,这意味着玉米的供应不会增长,而玉米的缺口却是一直存在的。
二是随着化肥价格的上涨,种植成本已然大幅走高,尤其玉米又是对化肥需求较多的谷物,因此要保障种植面积,价格是关键。
第三,随着全球玉米价格以及油价的走高,进口成本已然与国内价格倒挂,进口优势明显减弱。
不过当前来看,玉米的大势还未到,这种震荡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大约在5月之后才能渐渐迎来趋势。
欢迎关注新农观,一起了解新时代下三农的新发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9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