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成都浸润在桂花香中,满城沁满桂花香,秋风一吹,扑鼻而来。桂花洒落在地上、座椅上、小猫的身上,美得令人猝不及防。
《尔雅》记载:“浸木,桂花也,一名木犀花淡白,其淡红者谓之丹桂,黄色能子,丛生岩岭间。”姚氏《西溪从话》把三十种客人与30种花卉相配,桂花被誉为“岩客”。不过在悠久的栽培历史中,桂花还有许多别名,如侵木、岩桂、七里香、圭木、广寒仙、岩犀、树祀、紫阳花、无暇玉花、仙友等,每个名字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桂花的某方面品性。
中国桂花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基本与中国园林发展历史一致。
早在汉代,中国人就开始栽培桂花。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皆献名果异树奇花两千余种,其中有桂十株。公元前111年,武帝破南越,接着在上林苑中兴建扶荔宫,广植奇花异木,其中有桂一百株。当时栽种的植物,如甘蕉、密香、指甲花、龙眼、荔枝、橄榄、柑橘等,大多枯死,而桂花有幸活了下来。”此外,在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也提到桂花。看来桂花引种宫苑初获成功,并形成一定规模。
到唐宋时期,引种桂花已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风。柳宗元自湖南衡阳移桂花十余株栽植零陵。白居易曾为杭州、苏州刺史,他将杭州天竺寺的桂子带到苏州城中种植。唐相李德裕在二十年间收集了大量花木,其中剡溪之红桂,钟山之月桂,曲阿之山桂,永嘉之紫桂,剡中之直红桂,先后引种到洛阳郊外他的别墅所在地。
随着桂花被广泛用于庭园栽培观赏,人们对桂花的形态、习性、品质等特点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借桂花来表达思想、寄情寓义,并由此产生了浩如烟海的有关桂花的诗词歌赋、传说典故。桂花也由最初浅层的视觉景观形象逐步上升到思想精神境界,具有了不容忽视的文化色彩和美学价值。
馆藏桂花
在如今的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到很多有关桂花的文物。
清 清末侗族景泰蓝桂花形银吊挂 湖南省博物院藏
该吊挂长约37厘米,重79克,呈银链梅花状。吊挂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镂空桂花状银链,下坠俩鱼形铃铛。第二层接镂空施景泰蓝釉蝴蝶状银链,下缀三鱼形铃铛。该文物均采用景泰蓝、镂空等工艺,制作精巧别致,是研究侗族工艺较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清 康熙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桂花杯为馆藏国家一级文物,杯体呈撇口,往下渐收,小圈足,胎体很薄,透光可清晰看到外壁花纹。外壁一面用五彩绘画桂花图案,另一面则是青花题诗“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底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此杯色彩明丽,青花清晰,釉色莹润、细腻,实为珍品。
尤为难得的是杯12件成套,造型一致,图案、题诗各异。十二杯以红、绿、蓝、黄、褐彩分绘代表12个月的适时花卉,并题写相应诗句,故又称之“十二月花诗杯”。底均双行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整套花诗杯小巧美观,画工精细,胎薄釉亮似白玉,成套传世极为难得。从1月至12月每杯花名依次为:水仙花、玉兰花、桃花、牡丹花、石榴花、荷花、兰花、桂花、菊花、芙蓉花、月季花、梅花。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 故宫博物院藏
石青八团夔龙纹妆花缎袷褂是清乾隆时期的文物,袷褂对襟,宽袖,裾后开。石青色缎地,用彩色纬丝织纹。此褂饰8团夔龙花卉纹,两肩各饰夔龙勾莲捧寿字纹一团,其团纹以对称的夔龙组成如意头状,间饰云蝠及菊、玉兰、勾莲、绣珠、石榴、暑葵、桂花、牡丹、梅花、水仙和秋葵等折枝花卉。下幅地景为多幅组合的吉祥图案,如“灵仙祝寿”“鹤鹿同春”“和合二喜”“万年如意”“年年有余”“福寿三多”以及“寿山福海”等。
此为清代中期妆花织物之杰作。按《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载,此应为贵人在庆典、节日时所用的吉服褂。领口系墨书黄纸签,正面书:“乾隆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呈览”,背面书:“石青缎织五彩八团花卉女袷褂一件。”
剔红团香宝盒 故宫博物院藏
剔红团香宝盒通高6.4厘米,最大口径12.2厘米。盒木胎,梅花形,无足,上下对开式,以子母口分出盖与器身。器外与盖的两面均满雕相同的桂花,枝繁叶茂,团花似锦。器里黑光漆,一面刀刻填金“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一面刻“团香宝盒”四字。
黄地桂兔纹妆花纱 故宫博物院藏
黄地桂兔纹妆花纱以黄色经、纬线织平纹纱地,以棕、墨绿、桔黄、黄、白、蓝、浅粉等色线及圆金、圆银线为纹纬与地经交织成平纹花。构图为3行小兔,间饰菊花和牡丹。小兔皆仰首,或口衔灵芝,或口衔桂花。花纹全用挖梭工艺织成,故全部高出地子,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立体效果。此妆花纱构图严谨,富有创意。用色艳丽古雅,织工细密精湛,为明早期南京云锦织物的精品。
齐白石·《九秋图》 四川博物院藏
《九秋图》全卷用写意手法绘秋天折枝花卉九种,即:雁来红、秋菊、芙蓉、残荷、秋海棠、桂花等,其中用蝴蝶、蜻蜓、蜜蜂、螳螂、飞蛾、蝈蝈互相穿插交织,挥写出了秋卉和散布在花间的虫蝶的生动情景,堪称齐氏精湛之作。
清 李世倬 桂花月兔图 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桂花月兔图》构思巧妙,一只白兔居于画面主体,通过其仰视的目光,可见左上角被桂树叶遮掩的半个月亮,从而生动地点出中秋时节,白兔与桂花、明月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美好传说。白兔形象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隽秀可爱,显示出作者较强的笔墨造型功底。
弘历《秋英六种》册 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的十二位帝王里面,就书法、绘画的艺术实践而言,乾隆皇帝弘历无疑是首屈一指的,流传下来无以数计的书画作品便是明证。就其绘画来说,尽管水平属于末流尾端,技巧可称粗疏简陋,但以皇帝身份亲自捉笔绘事在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中毕竟屈指可数。
中国绘画的山水、禽鸟、人物相对于花草而言,需要比较高超的笔墨技巧,这往往是日理万机只能在闲暇中抽出时间进行绘画的皇帝所无法达到的水平,所以在帝王的绘画中,常常是花草还能让人欣赏玩味,余下的题材常见平平之作,弘历的绘画同样如此。
此套册页无论兰、竹、菊、桂等,皆能布局简练,信笔写来,摇曳生姿,毕现纸端。虽有疏简之貌,却得清新风神,或许是弘历的代笔人所绘。其中,第四开:本幅绘桂花,钤“入眼秋光尽是诗”朱文印;对题“馥馥月中香,裳裳槛外黄。姮娥酬白帝,天酒复天粮。桂”,钤“墨云”白文印,“清吟寄遐思”白文印。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玻璃胎画珐琅瓜形鼻烟壶呈南瓜形,共8棱,铜镀金錾花盖连象牙匙。无色透明玻璃上绘珐琅折枝花,每棱上绘一朵,有菊花、牵牛花、莲花、桂花、梅花等。该烟壶内保留黄签一张,上书“嘉庆五年(1800年)三月初一日收玻璃鼻烟壶一个”。该烟壶内保留的黄纸签为当年宫中点收物品时的墨迹,弥足珍贵。
诗中桂花
无须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除了这些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桂花,在无诗不成名花,名花必然引发名诗的中国,以桂花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也不可胜数。仅《桂海箐华》就收录古人咏桂诗150首,词66篇。且对桂花的吟诵综合了众花之品格,又超然众花之上,仙风道骨、天上人家、独具特色。
李清照在《鹧鸪天》中写道,“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词人以桂花自喻,托物言志,表现了其清高自序的性格和冠绝群芳的品质。
同时,李清照在《摊破浣溪沙》中,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形容桂花如黄金揉破了的金光闪闪的花瓣,而叶子如同玉石一样层层叠叠,表现了一种高贵的人品。
辛弃疾在《清平乐·赋木犀词》中,用欢快的语调将娇小的桂花表现得如同一个惹人爱怜的小孩一样,“明月秋晓,翠盖团团好。碎剪黄金。教恁小,都着叶儿遮了。折来休似年时,小窗能有高低。无须许多香处,只消三两枝儿”。
桂花香飘四溢,沁人心脾。在这凉风习习的日子,且抓紧时间,再吸一口桂花的香气吧。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4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