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前些年养鱼是站在塘边穿雨鞋,现在养鱼可以坐在岸上穿皮鞋。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勤劳村养殖户沈连宝说,多亏了村里来的鱼塘博士,他们不拿一分钱,管起鱼来常常比自己还上心。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原居林在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勤劳村观察鱼塘排污池
五点半起床,六点半先到沈连宝的鱼塘报到,观察养殖尾水处理、鱼塘含氧量等情况后,再驱车四十分钟到单位上班,周末和不同研究领域的同事一起,到田间塘头集中解决渔民问题……
别人家的鱼都不咋吃食了,你看我的鱼吃得多欢……在看到鱼塘里的鲈鱼在跑道上欢腾地奔跑,跳起来抢食时沈连宝心里乐开了花。
跑道养鱼是鱼塘博士们给村里带来的新方法,沈连宝介绍,传统的水产养殖比较粗放,塘里水质混浊、岸边杂草烂泥也多,夏季鱼吃食少、死亡率高、水污染严重。
而现在他的池塘中间有四条长25米、宽5米的水泥槽,这就是鱼儿们的跑道,跑道占池塘5%左右的面积,其余池塘面积则养水,跑道边的一台推水增氧装置,使塘水保持24小时循环流动,还能定期将鱼类排泄物、饲料残渣分离出养殖水体,形成小池养鱼、大塘养水的模式,喂食时就坐在‘跑道’边的格栅上,既不晒也不脏。
由于跑道里养殖密度大,刚开始渔民们也有担心,有时看到鱼吃少了、怀疑生病了,都会给原居林打电话,无论是几点,他都会认真听完我的问题,然后帮我想办法。沈连宝说,平时有原博士做鱼塘的家庭医生,周末还会有淡水所红色星期六的其他专家集体会诊,鱼当然能养得好,用药少,生长快,肉质紧,价格比传统方法养殖的鱼要贵6到7元一斤,今年鱼塘里的8万斤鲈鱼已经全部订出去了。
今年5月,沈连宝跟原居林反映情况,说鱼在夜间11点后即使推水力度开到最大,还是不活跃,于是原居林把车开到鱼塘边,在里面蹲守了两天两夜,每隔三小时就测一次鱼塘水含氧量,30多次的数据记录下来,他竟然发现塘水容氧量有固定的升降规律。
我拿着这些数据也是如获至宝,科研中新的创造点其实不难发现,和生产结合起来后觉得能做的东西太多了。原居林非常兴奋地说着挖到了宝。
后来根据这份数据变化图,他告诉沈连宝可以买一台纯氧装置,在几个固定时间点给鱼塘提供纯氧,能达到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沈连宝按照他的说法实践后效果立竿见影,鱼儿们晚上也不会厌食了。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原居林在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勤劳村指导养殖户使用鱼塘增氧机。
原本都是按照老辈们的经验养鱼,如今沈连宝看到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也更加积极配合鱼塘博士们的科研工作,连我80岁的老丈人都学会了如何用手持测氧机。
刘梅2012年从浙江大学环境学院博士毕业后,到淡水所工作,刚开始总觉得研究水域生态修复在水产养殖领域难以发挥作用,当时科研课题也常常是浮在空中,记得刚开始工作时我的年度计划基本上都是要发多少篇SCI论文。
自从2016年她成为南浔区菱湖镇分管渔业的挂职干部,即使天气炎热、身怀六甲,她依然三天两头就往鱼塘跑,池塘边气温格外高,汗水将衣服湿透,她还乐此不疲地跟养殖户讨论,在基层挂职后,才知道什么样的科研题目真正有意义,写在土地上的论文、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的科研让我觉得干劲十足。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刘梅(左)和原居林(中)在湖州南浔区菱湖镇勤劳村指导养殖户跑道养鱼
今年刘梅结合生产实际申报的课题鱼塘跑道水速与鱼类脂肪代谢关系一击即中,获得浙江省一项科技基金的支持。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顾志敏表示,科技研发也需要一场供给侧改革,在解决生产问题中凝练科技研发方向,在科技研发中解决实际生产难点,科研成果能迅速转化,切实破解了科研与产业结合不紧密这一难题,形成服务产业与人才培养互利双赢的格局。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1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