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片形吸虫病是牛主要的寄生虫病之一。它是由寄生于牛肝脏胆管中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所引起。猪、马属动物及野生动物也可寄生,并且可寄生于人。该病能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肝炎和胆管炎,并继发全身性的中毒和营养障碍,常引起犊牛的大批死亡。
牛片形吸虫病的症状牛片形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强度和牛的抵抗力、年龄、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而有差异。轻度感染时患畜常不表现症状,感染数量多时即可表现症状,不过牛犊即使轻度感染也能表现症状。牛的片形吸虫病多呈慢性。但犊牛(1.5-2岁)的症状较明显,成年牛只有大量感染且患畜体质状况较差时,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和引起死亡。
牛片形吸虫病的防治方法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效果。驱虫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驱虫的次数 和时间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及条件相结合。通常情况下,每年如进行一次驱虫,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如进行2次驱虫,另一次驱虫可在来年的春季进行;牛羊粪便需经发酵处理杀死虫卵后才能应用,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更需严格处理;放牧应尽量选择地势高而干燥的牧场,条件许可时轮牧也是很必要的措施;加强饲草和饮水的来源和卫生管理。
在治疗上,治疗片形吸虫病的原则是驱虫对症治疗同时进行,尤其对体弱的患畜更应注意。常用的治疗药物有硫双二氯酚,牛按每千克体重40-60毫克,投服后有一定拉稀,一般经过1-4天后会自行恢复。硝氯酚,牛每千克体重3-7毫克,一次口服,该药对成虫有效;溴酚磷,是目前较长用的,较好的杀灭作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91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