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 三元朱村整齐的楼房。 常德宝摄
右图 三元朱村早年开始建设蔬菜大棚时的情景。
(资料图片)
图① 王聪、董俊艳夫妇品尝自家大棚种出的黄瓜。
图② 王有文为96岁的母亲梳头。
图③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查看智能大棚蔬菜长势。
常德宝摄
三元朱村,位于山东潍坊市寿光昌潍大平原南端,是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自1989年建设第一代蔬菜大棚,至今已发展建设到第六代。
三元朱村,当年远近有名的要饭村,如今已是富裕村,文明村,明星村。2022年底,全村年收入已达6500万元,年人均收入3.03万元。
三元朱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
记者近日来到三元朱村,看到蓝天白云下,宽阔的村道上布满了金黄色的银杏叶,整齐的楼房,漂亮的公园,还有那一排排蔬菜大棚
在村办公大楼外,一字排开挂着各种荣誉牌匾: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大特色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特色经济村
牌匾闪闪发光,三元朱村也显得熠熠生辉
一元初始
三元朱村地势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环型分布几个埠岭。其中,南埠岭海拔49.5米,是寿光境内地势最高处。
这些埠岭,占全村土地的四分之一,土层浅薄,旱天绝产,种粮不好生,种菜不好长。
早年间,处于这样自然条件的三元朱村,是远近有名的要饭村。
这是1978年9月份,王乐义同年5月份做了直肠癌手术,身体虚弱。但这位山东汉子,不愿看着村子穷下去,便挑起了重担。
那时三元朱村很穷,全村4个小队只有两辆破车,10头牲口瘦得大都不能上犋拉套,年人均收入不足100元。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全村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东岭苹果西岭桃,南岭山楂带葡萄。全村老少大干3年,3个埠子岭绿了,果树陆续进入产果期。果香飘出来,老百姓的笑声也多起来。
到了1986年,三元朱村已建成果园430亩,昔日光秃秃的埠子岭变成了花果山,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200元。
三元朱村没有满足,三元朱的村民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他们在寻找致富之路。
1988年农历腊月二十八,村民们忙着过年。家家户户写春联,贴窗花,年味很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出门见喜,举步生财等吉祥话贴了出来。
还没过完年,正月初六,王乐义与村里的党员骨干共7人带着希望走出三元朱村到东北学习。
技术有了却没人响应,村里只好先发动党员带头。随后,17名党员干部建起17个冬暖式大棚。10月份建棚,当月播种,两个月后鲜嫩的黄瓜上市了,开秤每公斤20元,供不应求。到第二年5月初,17个大棚最低收入是2.07万元,全村一下冒出17个万元户。
三元朱村建设的第一代蔬菜大棚,大棚墙体是用麦穰和泥垛或半湿土夯筑而成,后墙高1.8米,棚高2.7米,棚宽8米,种植区宽7.2米,一般长约50米,种植面积约0.5亩。
看到大棚种植成功了,眼热的村民们开始主动要求建大棚。1990年,三元朱村大棚建设发展到181亩,平均一户一亩多。年底,全村存款达到了128万元,户均增收1万元。
一场农业的绿色革命就这样在三元朱村拉开了大幕。
我国冬暖式蔬菜大棚发源地——三元朱村,源头活水已经涌流。
二元再造
王乐义被誉为蔬菜大棚之父,这位77岁的老人,思维敏捷,记忆力超好,对经历过的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在王乐义的办公室里,他和记者谈了1个多小时后,又陪着记者去参观村史展览馆,再去看大棚。近3个小时,他没有丝毫疲惫和倦意。
记者看了第一代大棚,矮矮的土墙,一道道竹撑子,显得很破旧,这是留作纪念的,以方便参观者感知当年的情境。
40年间,三元朱村蔬菜大棚在不断地创新发展。
第二代蔬菜大棚,第三代蔬菜大棚,直到第六代蔬菜大棚,不仅种植面积从1亩增加到现在的2.5亩,而且更加智能化。如果棚里温度超过标准,轻点手机即可放风,调节棚内温度。
新一代大棚,全部使用自动卷帘、温控、喷药、补光和水肥一体化、手机远程控制等智能装备。可以说,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蔬菜工厂。
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达到与国际蔬菜种植技术同步的水平。
三元朱村成立了蔬菜加工公司和蔬菜营销公司,注册了乐义商标,走出了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无公害、有机蔬菜。经检验合格的蔬菜产品统一使用乐义商标,2010年国家工商总局公示,乐义蔬菜为中国蔬菜类首件驰名商标,这让农民的责任心增强。蔬菜质量有保证,收益也随之提高。
永不止步的三元朱村民,勤劳与科技,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2022年底,全村年收入已达6500万元,年人均收入3.03万元。
在三元朱村的蔬菜种植道路上,除了老一代菜农再立新功外,农二代也大显身手。
蔬菜大棚里,种植的黄瓜结了很多,一根根长得舒展,顶花带刺,鲜亮可人。大棚的主人是一对大学毕业后回村种菜的年轻夫妇。
男的叫王聪,28岁,青岛理工大学机械专业,妻子董俊艳是他的大学同学。小两口包了两个棚,一年下来收入20多万元。
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一直上学,从没接触过农田里的活儿。刚回来时,连摘黄瓜都不会。朴实的王聪边说边熟练地抹叉子——掐去多余的小秧子,不让它夺养分,他说:我跟爸爸学了一年,插秧、浇水、施肥慢慢就会了。
两个年轻人,适应能力强,干劲足。刚租了两亩地,准备再新上个大棚。王聪、董俊艳琢磨着,两排黄瓜,中间放一排喷灌;一排黄瓜,再放一排滴灌。这样节约用水,省事省工,比大水漫灌好
三元开泰
记者走进7号棚,53岁的王万章正在忙着用栽苗器,栽锦绣九号黄瓜苗。今年,王万章在格鲁吉亚当过半年蔬菜技术员,刚回国不久。
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建成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就开始在寿光市推开。这一年,5130个冬暖式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崭露头角。
目前,三元朱村向全国各地派出优秀技术员4000多名,并长年有140多人在外传授技术。其中,长年在外或曾担任科技副县长、副镇长等职务的就达36人次,为蔬菜科技的推广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三元朱村不仅将技术人员送出去,还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来,设立农民课堂,给予他们专业培训。三元朱村建立了乐义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培训来自全国各地近百万名农民,经过培训的农民大都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科技带头人,成为传播蔬菜种植技术的火炬手。
现在,我国北方早已解决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问题。无论什么季节,当人们走进超市都可以买到各种新鲜蔬菜,不要忘记,这是三元朱农民的贡献,也是寿光农民的贡献。
洋溢着大爱的三元朱村,发展了别人,成就了自己。
现在的三元朱村,800亩蔬菜大棚、300亩樱桃园、181栋联排别墅楼、8栋公寓楼、生活污水处理站、乐义实验小学、幼儿园、敬老院、生活超市、农资超市和健身娱乐场所等一应俱全。
村里建了村党史村史展览馆、高科技展览馆、博物馆、民俗文化走廊、科普教育走廊、绿色生态餐厅等。此外,村里还建了寿光市青少年德育宫,成立了三元朱文化艺术团,在周围10多个村庄巡回演出。这里连续30多年无刑事案件、无上访事件。
记者来到敬老院门口,5位老太太正在拉家常。这些老人最小的已有70岁。
在敬老院,记者找到王来氏家。一进门,见老人坐在小院里,69岁的二儿子王有文,正在给老娘梳头。梳好了,举起镜子,让老人看看好看吧,爱美的老人,满意地笑了。
96岁了。
没那么大吧,看上去像80多岁。
其乐融融的敬老院,其乐融融的生活。
其乐融融的还有乐义幼儿园的孩子们。老师把茄子、南瓜、西瓜等在纸片上画出轮廓,让孩子们涂颜色。
乐义幼儿园园长吉海燕对记者说:我们是蔬菜之乡,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蔬菜。
幼儿园里,还留了一块地,老师教孩子们播种菜苗,让孩子们观察菜苗生长情况。
老师还带着孩子走进蔬菜大棚,搞采摘活动。
幼儿园里有个300米长的蔬菜文化长廊,一块块大棚展板上,白菜、萝卜、黄瓜都画成卡通画,画成孩子们喜欢的样子。老师说这样可以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大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7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