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棘头虫寄生于鸭或鹅和小肠,以其吻突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卡他性炎症。有时吻突埋入膜深部,穿过肠壁,甚至造成肠壁穿孔,并继发腹膜炎,引起化脓性炎症,大量感染时可引起幼鸭死亡。在尸体剖检时,可以在肠道的浆膜面上看到突出的黄白色小结节。本文介绍,鸭棘头虫病症状,以及鸭棘头虫病防治措施。
病原及流行特点
鸭大多形棘头虫属棘头虫纲、多形科。虫体呈桔红色,纺缍形,前端大,后端狭细。吻突上有小钩18纵列,每行7~8个,每一纵列的前4个钩比较大,有发达的和基部,其余的钩不很发达,呈小针状。吻囊呈圆柱形,为双层构造。雄虫长9.2~11毫米,睾丸呈卵圆形。位于虫体前1/3部分内,靠近吻囊处。雌虫长12.4~14.7毫米。卵呈长纺缍形,大小为113~129微米×17~22微米。在卵胚两端有特殊的突出物。本病主要发生于鸭,尤其是一月龄以上的幼鸭。鹅较少见,幼鸭发生大量感染后常引起死亡。临床上以麻鸭较为多见,肉鸭很少发生。常发生于夏秋季节。
大多形棘头虫的中间宿主是甲壳纲、端足目的湖沼钩虾为中间宿主。成熟的虫卵随患鸭的粪便排出体外,被中间宿主湖沼钩虾吞食后,经54~60天,在其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棘头囊),鸭吞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钩虾后,幼虫在鸭的消化道内逸出,约经一个月发育为成虫。
临床症状
患病鸭生长发育不良,精神不振,口渴,食欲减退,消瘦腹泻,常排出带有血黏液的粪便,逐渐衰弱死亡,病程一般5~7天。
病理变化
虫体寄生于鸭的小肠前段,其吻突牢固地附着在肠黏膜上,引起肠道黏膜出血,呈卡他性炎症,有时吻突埋入黏膜深部,穿过肠壁的浆膜层,甚至造成肠壁穿孔,继发腹膜炎,虫体固着部位的肠道黏膜严重出血,并出现溃疡,肠道黏膜可见大量的黄白色小结节和出血点。
防治措施
1、在发生过本病的鸭场内,秋季放牧结束后2周进行1次驱虫,春季产卵前1个月再进行1次驱虫。成鸭与雏鸭混牧时,除对成鸭驱虫外,对雏鸭于放牧开始后20~25天,进行成虫期前驱虫。成鸭、雏鸭分群放牧。如无安全水域,可将雏鸭在陆地上饲养到2~3月龄时再放牧。引进新鸭,须先检查有无棘头虫寄生,如有棘头虫寄生,驱虫后10天再放入水域中放牧。
2、加强鸭群的饲养管理,幼鸭与成年鸭分开饲养,幼鸭或新引进的鸭群,应选择未受污染的水塘或没有钩虾的水塘放养,在多形棘头虫病流行的鸭场,应经常进行预防性驱虫。常用的驱虫药效果不佳,病鸭可用四氯化碳驱虫,按每千克体重0.5毫升,用小胶管灌服,具有良好的疗效。
棘头虫以吻突钩牢固地附着在鸭肠粘膜上,引起卡他性炎症,甚至可造成病鸭肠壁穿孔,并发腹膜炎而死亡。由于肠粘膜的损伤,容易造成其他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引起化脓性炎症。重度感染的病鸭出现下痢、消瘦等症状,终衰竭而死,雏鸭的死亡率高于成鸭。本文“鸭棘头虫病症状,鸭棘头虫病防治措施”仅供参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