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在饲养过程中,羔羊的饲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从母羊妊娠期开始,为了提高羔羊的成果率,防治母羊出现流产的现象,就需要我们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确保羔羊的成活率。在羔羊生产过程中,刚出生的羔羊一般的存活率都比较低,死亡率高。
因此,饲养过程中要想降低死亡率,提高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了应该从妊娠期的母羊管理、环境环境管理和饲养管理等几个部分工作,从而全面提高羔羊的成活率。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如何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成活率措施。
1、母羊因素
一是母羊营养。妊娠羊在配种前及排卵前后的营养水平对胚胎生存起着关键的作用,营养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妨碍胚胎的生存和生长。在限制母羊的能量摄入时,体况差的青年及老年母羊受到的危害,延缓胚胎的发育;妊娠早期营养水平过高,则会引起血浆孕酮浓度下降,也会影响胚胎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在生长、发育及泌乳等阶段中都有各自的独特需要,尤其是繁殖功能对营养条件有更严格的要求,营养缺乏时,繁殖首先受到影响。通常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过量或比例失调可以延迟初情期,降低排卵率和受胎率,引起胚胎或胎儿死亡,产出的羔羊体弱,死亡率高。
二是母羊的母性。母性好的母羊产羔后,总是不会远离羔羊,能及时给羔羊喂奶。一般母性好的母羊奶水充足,当乳房发胀时,就会寻找羔羊,到羔羊身边。如果母羊奶水少,就很少回到羔羊身边,羔羊会因不能及时吃到奶而发育不良,易发生各种疾病死亡。三是母羊的乳房。母羊在产羔后的初几天,如果产下为单羔,就要注意不要让羔羊只吃一边乳头,另一边3~7d不吃奶,可能就会发生乳房炎而引起坏乳房,给以后母羊的哺乳造成困难。以后如果产2只以上羔羊,就要给另一只羔羊寻找代乳母羊,否则有一只羔羊会因为缺奶而死亡。另外在剪毛时,不小心使母羊乳头受伤,也可能影响以后的哺乳。
2、羔羊及饲养管理因素
一是羔羊出生重量和体质。羔羊的初生重与其生活力及以后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初生重太小的羔羊,体弱,容易生病,抵御各种不良剌激的能力差,死亡率高。
二是圈舍环境。大多数羊场产羔安排在冬季或早春,如果圈舍条件差,母羊群产羔期间未仔细观察,有些母羊产羔后,羔羊会被冻死,或者天气太冷羔羊容易得病,是影响羔羊成活率的主要因素。三是兽害或鼠害。圈舍简陋,羔羊由于弱小,易发生兽害,但在舍饲情况下,有时羔羊会遭到鼠害而死。四是疾病因素。羔羊抵御疾病能力弱,常发生痢疾、便秘、肺炎、口膜炎疾病,未能及时治疗,引起死亡。
一、加强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
母羊怀孕前三个月内胎儿发育较慢,对营养供给没有太高的要求。母羊在怀孕后期的2个月中,胎儿生长很快,羔羊90%的初生重在此期间完成的。因此,在母羊怀孕后期必须加强补饲优质干草和精料的供应,并要注意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的补充。一般舍饲饲养时,日喂青干草1公斤,青贮料1-2公斤,精料0.6公斤,精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一般为15%-18%。
二、做好产羔期的准备工作
1.产房应避风、向阳、干燥、空气新鲜、便于保温。
2.提早准备妥当接产用的剪刀、镊子、脸盆、毛巾、擦布、消毒药品、台秤、产羔登记表和照明用具等。
3.将临产母羊乳房周围和后肢内侧的毛剪净,并用温水洗净乳房,再将母羊的尾根、外阴部和肛门洗净消毒。
4.储备足够数量的优质干草、青贮饲料、多汁饲料和人工哺乳的代乳粉。
5.安排好值班人员,以免发生难产时无人照料,初生羔被压死或冻死等事故。
三、羔羊的产后护理
1.羔羊产出后,把其口腔、鼻腔里的黏液掏出擦净,用手把脐带中的血向羔羊脐部推进,在离羔羊脐部3-4厘米处剪断、结扎并用碘酒消毒。
2.让母羊舔干羔羊身上的黏液或用干布擦干。
3.让羔羊尽早吃到、吃足初乳。
4.羔羊断尾一般在羔羊出生后一周内进行,断尾既可以预防其甩尾污染毛被,又可提高皮下脂肪及肌间脂肪的蓄积量,改善羊肉品质。结扎法通常是用弹性较好的橡皮筋,在羔羊第三尾椎和第四尾椎之间紧紧扎住,断绝血液流通,经10-15天自行脱落,然后用碘酒消毒。
四、羔羊的疾病预防
1.搞好环境卫生。羊舍应保持干燥、清洁、温暖。一是加强羊舍和哺乳器具的消毒。二是保持羊舍温度不低于5℃。另外,还要注意通风和防贼风。
2.注意观察羔羊生长状况。注意观察羔羊的精神状态以及注意脐带出血、痢疾、便秘的发生。
3.搞好防疫。母羊产前45天左右注射三联四防苗,产后对母子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产后母羊注射产后康。一般出生羔羊7日龄、断奶后注射三联四防苗。断奶后注射口蹄疫疫苗,以后按成羊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五、满足初生羔羊的营养需要
1.母乳是羔羊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母羊乳多,则羔羊发育好,抗病力强,成活率高。因此产后三天后,母羊精料基本恢复正常。一周后应每天补精料0.7公斤,增加优质牧草,确保母羊乳汁充足。
2.由于母羊产后死亡、乳房炎或多羔等原因造成奶水不足,又找不到合适的保姆羊时,必须进行人工哺乳。人工哺乳一定搞好各个环节的卫生消毒。现在一般用羔羊专用代乳粉进行人工哺乳。常用的人工哺乳要注意人工乳的温度、浓度并且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期查看羔羊粪便,以便调整人工乳液的浓度。
3.适时补料。为诱导羔羊尽早采食,一周以上的羔羊,逐步进行饲料诱食。
一是辅助羔羊吃初乳。
羔羊出生后剥去胎蹄,让羔羊站起,人工协助吃初乳,以利排出胎便,增强羔羊的免疫力;30min后称初生重量。母羊哺乳前就剪去其乳房周围的污毛,并挤去几滴初乳再让羔羊吮乳。
二是人工辅喂。
初生的羔羊,健壮的自己能吸乳,弱的羔羊,或是初产母羊,母性不强的母羊,需人工辅喂,即把母羊圈于母仔栏,把羔羊抱到乳房前,羔羊就会吸乳,体弱的应每隔1~3h哺喂1次,如此几次,羔羊就会自己找母羊吸乳了。母羊哺羔时,常嗅羔羊尾部以辨认自己的羔羊。
三是人工补饲。
母羊奶水不足时,对羔羊进行人工哺乳,可用羊奶、牛奶、脱脂奶粉或代乳品。饲喂时要遵循定时、定量、定温、定质、定期消毒的原则。定时指合理安排哺乳时间,1月龄内的羔羊,1次/3h;1~2月龄时,4次/d;2~3月龄时,3次/d;3月龄后,1~2次/d。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减少喂奶次数,适当增加每次的喂量。定量指喂量以满足羔羊的营养需要为前提,哺喂过多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泻;过少则营养不足,影响羔羊的生长发育。初期每只羔羊每次喂250g左右,可根据个体、运动量和年龄大小酌情增减。
一般说来,每昼夜的哺乳量以不低于体重的16%为宜。定温是指人工哺乳的奶温应接近或稍高干母羊体温,即以38~42℃较好。定质是指哺喂羔羊的奶汁要求新鲜、清洁,以刚挤出的鲜奶为。对于低温保存的奶品,喂前应进行加温和搅拌,使乳汁混合均匀[3]。定期消毒是指为了防止疾病发生,每次哺喂后都要将用具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沸碱水消毒,1次/2d。
四是寻找“保姆”寄养。
在养羊生产中经常有些母羊一胎产2~3只羔羊或母羊产羔后产奶较少,不够羔羊吃;有些母羊产羔后死亡,留下孤羔,这时都需要为羔羊找代奶的母羊,即“保姆”羊。“保姆”羊选择产后羔羊已死、奶量充足的母羊作保姆,这种可以防止母羊因乳房肿胀而引起乳房炎。另外,也可选择产单羔、但泌乳性能高的母羊作保姆羊。选“保姆”羊时应注意,过寄待哺羔羊的日龄与“保姆”羊产羔日数尽量接近,前后不超过3d。当“保姆”羊凭借羔羊的气味识别自己的羔羊,而不让过寄代哺的羔羊吃自己的奶时,可以事先将“保姆”羊的尿液或乳汁涂在代哺羔羊身上,或在代哺羔羊及保姆羊所生的羔羊身上同时都涂抹同一种气味的东西,如来苏儿等,使“保姆”羊无法识别自己的羔羊。此外应在一胎多羔的羔羊中选强壮的羔羊去过寄,弱羔留下让自己的母羊哺乳。一般应先让羔羊吃了母羊的初乳后,再过寄到“保姆”羊那里,这样有助于增加过寄羔羊的抗病能力。
五是训练其吃草。
羔羊在15~20日龄时,要训练其吃草。半月龄时补饲混合料50~75g/d;1~2月龄补饲100g/d;2~3月龄时补饲200g/d;3~4月龄时补250g/d。混合料的组成以豆子、豆饼、玉米等为好,不用棉籽饼;干草以苜蓿、花生秧、柳树叶等为好,干草要切碎。先喂精料,后喂粗料,还要适当加喂青饲料,同时要保证足够的饮水,并让羔羊每天下午在运动场进行一定时间的活动。
六是适时断乳。
羔羊生长到3~4月龄时,必须断奶。多采用一次断乳法,即将母仔分群,不再合群,断奶后把母羊移走,按羔羊的性别,强弱分群管理。
七是适时去势、断尾。
非种用羔羊在4周龄左右,即可去势,常用手术法和结扎法。断尾可在羔羊生后2周之内进行,常用烧烙断尾法和结扎断尾法。
八是搞好圈舍卫生。
圈舍要求保持干燥、清洁温暖,并防止贼风吹袭。要勤垫褥草,或干土、干粪等,保持地面干燥,要及时清除脱落的杂毛、铁丝等杂物,以防造成羔羊肠道堵塞或穿孔而致死,食槽要清洁、卫生。
如何提高羔羊成活率,提高羔羊成活率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刚出生的羔羊体质弱,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较差,很难适应出生后的环境变化。因此,做好产后羔羊的护理对提高羔羊成活率和养羊效益意义重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4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