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这是59岁的袁隆平先生接受本文作者专访而形成的长篇通讯。
2022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先生告别这个世界。
2022年5月20日,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逝世,享年104岁;
2022年5月21日,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去世,享年94岁;
2022年5月22日,与袁隆平院士仅仅相隔五分钟,中国肝脏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享年99岁。
三天四位巨星陨落,西沉便不再升起,划过天幕就不再回来。
他也是世界的骄傲,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斯森博士说: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他——袁隆平,驰誉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
面对饥饿和死亡,他感到沉沉的责任
几年与世无争的教学生活过去了。有一次,学校派袁隆平带领40多名学生去黔阳县牛婆冲劳动锻炼。那正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彭大将军曾经呼问苍天明年日子怎么过的苦难岁月。尽管在学校对农民过苦日子的种种情形早有耳闻,但眼下的现实还是令袁隆平惊诧莫名,惶惑莫名;一幢幢东倒西歪的吊脚楼里,患水肿病的山民们传出一声声哀惋绝望的呻唤;公共食堂的锅台上,大锅清水煮得一篓篓野菜散发出怪味;山山坡坡到处可见一堆堆刚埋下的新坟。
最让袁隆平痛心的是房东向福财老伴的死。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袁隆平和学生们正围在火塘边烤火,忽然听到屋后传来哭声,大家急忙赶过去,只见那女人全身浮肿,披头散发躺在床上,嘎白的嘴唇翕动着,模模糊糊吐出两个字:我饿。袁隆平忙转身去住屋想取点米来,才跑出几步,身后悲声大放,那女人已经去了。
目标:杂交水稻
在活生生的现实体验中确立的人生信念是那样顽强,那样不可移易。回到学校,袁隆平变了另外一个人。球不打了,泳不游了,心爱的小提琴对他也失去了吸引力。他一头埋进书堆里,搞起了农作物增产实验研究。
当时的农学界是米丘林、李森科学派的一统天下,袁隆平起初也无出其右。他在实验教学中按照米丘林的理论,把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把西瓜嫁接到南瓜上,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上效果是出人意料的:嫁接的红薯重的一篼达30多斤,最大的一个27斤;西瓜和南瓜交配,果实不西不南,奇形怪状;西红柿和马铃薯结合,上面结西红柿,下面长马铃薯。他把自己的试验搬到课堂上洋洋洒洒讲给学生听;他说他为了用遮光法让红薯开花,无钱买黑布,便把自己的床单拿来用墨汁染黑了去顶。幽默的语言,有趣的实验结果,笑得学生肚子痛。当时的大报小报,也纷纷涌来,欢庆米丘林学说在中国的胜利。
但是,胜利是暂时的。第二年,红薯和月光花依然各为一体,西红柿和马铃薯的结合也须从头做起,西瓜和南瓜结出的怪果根本不能繁育无性杂交,优势无法遗传,就如同驴和马交配能生出高大的骡子,而骡子永远不会生出骡子一样,这些试验,只能摆到实验桌上供人观赏,不能给农民带来实惠和好处。
杂种优势本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我国人民早在公元前6世纪就试验出马和驴杂交能生出子,这种现象应之于植物界却是公元十八世纪中叶的事,奠基人是达尔文。他曾用10年时间广泛搜求各类植物异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变化情况。比之稍晚的贝尔则费了八年时间潜心试验,得出玉米自交衰退和杂交有利的结论,正式提出杂种优势的命名。以后,玉米、高粱的杂种优势便初步利用并发展开来。
一条思路渐渐在脑子里清晰起来:
第一步,找到雄性不育株,即母禾;
第二步,找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作父本,给母禾授粉,使其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特性,即不育系,用作父本的品种叫保持系。
第三步,选择一个稻种与不育系杂交,使其后代恢复生育能力,叫恢复系。
三系配套,便可制种。
1964年7月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不育株被移植到实验盆里。袁隆平用别的花粉杂交,精心培育出第一代稻种。
第二年,又发现4株。他把这些植株搬进试验田里,授粉、浇水、观察,又繁殖了两代。
1965年冬,袁隆平写出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文章指出:水稻有杂种优势现象,要利用它必须首先大量制种,而解决杂种优势育种的有效途径,便是利用雄性不孕性。文章还提出,水稻雄性不育株在自然情况下发现率约0.16%。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用作育种材料。
侥幸躲过蹲牛棚,
愚昧和嫉妒编织的厄运又紧紧相随
那是1963年春播季节,上面指示要按期完成播种任务。安江农校试验组纷纷行动,袁隆平却拖了几天。结果寒流南下,别人的秧苗都烂了,他的安然无恙。
我看农业八字宪法不够全面,还要添上一个‘时’字。袁隆平对一位同事发感慨。
忽然,有人来敲门。袁隆平心头一沉,擦干泪水去开门。进来的是尹华奇和李必湖。这是两位热情支持袁隆平实验的学生,后来他们成为袁隆平的得力助手。
于是,杂交水稻实验便在那臭水沟里悄悄地继续着。
袁隆平忐忐忑忑等待着被揪上台。一天下午,他看完大字报正要回家,工作组王组长叫住他:吃晚饭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
这里不安静,我们到外面谈谈。
两个来到学校试验田边。
王组长突然问:我们工作组要搞一块试验田,你说哪一块最好
×××
2号田也不错。
曹孟德。
是我的。
一场大祸就这样躲过了。他不仅没被揪斗,还得到了每天搞半天实验的特殊优待。
关在牛棚里的等了好几天,却见他在试验田里大模大样搞起试验来,大惑不解。
袁隆平的试验顺利地进行着。他收下学生李必湘、尹华奇组成试验小组。从臭水沟里搬出来的4钵秧苗几经繁育,到1968年已发展到2分试验田里,雄性不育率上升近50%。秧苗插下10多天,师徒3人给那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分品种组合插上木牌每天轮流守护着,生怕再发生意外。
六年困惑与一朝觉醒
海南岛,四季如春。1968年10月,师徒3人背着背包,手提从3株雄性不育株上打下的稻种,跨江过海来到这里。从陵水到徐闻,一年多时间繁了4代。第2年冬天,他们又转到云南元江县农技站。住下不几天,正赶上云南峡山强地震。半夜从摇晃着的房里跑出来,房倒了,用塑料在操场里搭个窝棚,把种子播在还在摇动的土地里。窝棚一住4个月,他们带着几百个杂交组合种子,回到了学校。
科学的历程是艰难的。从1964年发现雄性不育株起,6年中先后用2000多个栽培稻子品种与不育株杂交,但不论哪一对父母本交配的后代,都有一部分不能保持雄性不育特性,变成了普通稻子。这种混杂的母禾不能用来制种,就是说:不育系和保持系始终没找到。
多年的宿愿被一株野败化为现实,
袁隆平连说高级
海南崖县(三亚市)人称天涯海角。这里是天然的大温室,也是野生稻的主要分布区。1970年秋,袁隆平师徒3人在省科委帮助下,到这里的南红农场安营扎寨。这时,袁隆平身边又来了两个年青人:贺家山原种场的周坤庐和桂东县农科所的郭名奇。原来,这两年,全国10多个省市都在搞杂交水稻研究。这年春天,湖南在省委的关怀下成立了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他们的单位是成员之一,听说袁隆平到了海南,便赶来了。袁隆平为两位年轻人的决心所感动,欣然留下了他们。
野败的发现,引来了各地的研究者:上海的,新疆的,广西的,湖北的他们有的来跟班学习,有的来取种子,有的来要秧苗要什么袁隆平都满足。他给他们讲技术,带他们到田间实习,手把手教。种子分完了,一位同志要秧苗,他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篼分出一半给他。他只有一个心愿:发挥大家的力量尽快找到三系。
利用野败材料果然收到奇效:1972年冬和1973年春,江西、湖南先后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1973年夏,广西测得恢复系。此后不久,湖南、江西、广东也测得同一恢复系。
三系配套,还有一道关:制种。闯过了这道关,杂交优势才能大面积得以利用。袁隆平马不停蹄,又带领尹华奇等人投入了海南制种大会战。
忠孝不能两全,事业和家庭不能得兼,他执着追求前者
1974年,湖南组织7000多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制种大会战。海南崖县荔枝湾的沟沟川川里,红旗猎猎,人影憧憧,煞是壮观。大会战,动乱年代的特殊产物。不过,且莫听到它就摇头,这次会战例外。它培训了成批技术骨干,为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利用作了突出贡献。
信是他妻子邓哲写来的。信上写道——
隆平:
听到这个噩耗,你一定很悲伤。人总是要死的,望你忍痛节哀,千万注意身体。
想念你的妻子
1975年1月5日
想到此,袁隆平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他跌跌撞撞来到户外一个土丘上,背对大海,面向西南,双手垂直,叫一声爸爸,声泪俱下,深深鞠了三个躬。
想想邓哲,袁隆平心中又充溢着无限感激之情。他回信说——
哲妻:
老父离我而去,我未能送终,心中万分悲痛。但自古思孝难于两全。老父之所以不让我回去,是希望我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这是老人家对我的最大遗嘱,也是我对父亲的最大孝心。
隆 平
1975年1月21日
功成名就,荣誉满披,可他没有笑。
地球一天天缩小,他在寻求新的目标
这只吉祥鸟已飞向世界。1980年,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相继引进试验,增产都在20%以上。目前,它已飞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979年4月,他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研究学术会议,用流利的英语宣读完《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论文,幻灯上打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字样,全场欢声雷动;
1980年5月,他赴美传授杂交水稻技术,受到美国人和侨胞的热烈欢迎。次年,美国一家石油公司为他拍摄了题为《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花园的故事》的电影纪录片,先后在美国、日本等国放映;
1981年,国家科委和农委授予袁隆平等特等发明奖,在此前,他已是全国劳动模范;1985年,他荣膺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称号;
1987年11月,他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 年度科学奖的唯一得主;
1988年他又获得英国让克基金会颁发的让克奖。
他是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常委、农牧渔业部顾问、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还兼着西南农大和湖南农学院教授、安江农校名誉校长。
他发表论文和著作20多篇(部),曾18次去10来个国家讲学传技。
他成了人类和平的使者,光明的使者,幸福的使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8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