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改变自己、改变了世界
我做飞行员失败了,做运动员失败了,就回来干农业了。这位伟大的老人面容温和,和蔼可亲地把自己的功劳一笔带过。
不管天气如何炎热,他仿佛毫无知觉,在大地上忙忙碌碌寻找宝藏
1953年8月,袁隆平曾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农学系,
先是被统一分配到湖南怀化的安江地区任教,
同年,又被调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
7年后,1960年7月,在那里,他发现了天然杂交水稻,
随后,他潜心研究培育杂交水稻。没想到,一研究就是68年,差不多半个世纪多之久。
建国初期,工资微薄,生活清贫又窘迫。时常去挖野菜来烧汤喝。
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在1964年长达6年之久,他一年辗转长沙、南宁、海南三地,火车、轮船飞机都是他培育种子的温床,甚至,把种子绑在腰间用体温催熟。
即便如此,1000多个水稻种子,做了3000多组课题实验,历经2190个日日夜夜,研究还是失败了。
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
后来,皇天不负苦心人。1971年,袁隆平和助手们发现了雄性败育稻。
在火车轮船飞机浸种,为了缩短时间,用体温取暖,催熟
1973年,此时袁老已43岁了。而三系杂交水稻终于研究出来, 世界首例。
水稻产量从300每亩产、到500斤每亩产,甚至到了后期变成800亩产,这在当时简直是个神话。
面对西方质疑,他不为所动
谁不知他曾经为了保护种子在7.7级地震中冲进危房,
中国这么多人口,在那个时候,谁都没有信心去保证让每个人都能吃上饭,吃饱饭。
美国学者曾扬言无人能救中国人,他不听,一头扎进了水稻研究。
一粒种子改变自己
有了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袁隆平没有私藏,积极在亚洲、非洲不断推广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饥饿危机作出了卓越贡献。
如果灵魂有高度,我想袁老属于世界之巅。
致敬那些和袁老一样,在漫长岁月中,忍受无聊、忍受枯燥乏味的生活、忍受不断的失败,从不放弃的研究人员。
是你们改变了中国,推进了中国的发展。无数人尊敬你们,爱护你们,感激你们,谢谢你们的坚韧。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