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细小病毒感染,是初生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表现,那么,鹅细小病毒病有什么症状,又该如何防治下面就由小编和大家讲讲鹅细小病毒病症状,鹅细小病毒病怎么防治。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为3―5天,根据病程长短不同可以分为急性、急性和亚急性等病型。病程的长短视雏鹅日龄大小而定。出壳后7天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往往呈急性型,有时不显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只有半天或1天的病程。以后至15日龄内所发生的大多数病例常为急性。症状为全身萎顿,缩头,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或混有气泡的稀粪。呼吸用力,鼻孔流出浆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嗉囊中有多量气体和液体,有些病鹅临死前可出现神经症状,如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病鹅通常在出现症状后1―2天即行死亡。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程稍长,一部分转为亚急性,以萎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少数幸存者在一段时间内生长不良。
鹅细小病毒病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和症状,有经验的兽医能作出初步诊断,尤其在本病流行区。确诊要靠病毒的分离和鉴定。采取处于急性期雏鹅的肝、脾、肾等实质脏器或心血,制成约1∶10乳剂,尿囊腔接种鹅胚分离病毒。初次死亡时间多在4~7天,鹅胚病变一致且明显:绒毛尿囊膜增厚,常见有灰白色针尖状小点;胚体全身充血,翅尖、趾、胸部毛孔、颈部皮肤、喙旁均有明显出血点;肝脏充血及边缘出血;心肌、后脑出血;头、颈部及两胁皮下有水肿。死亡鹅的尿囊液能连续在鹅胚内传代,并产生相同的病变,且鹅胚的死亡时间逐渐缩短(恒定在3天左右)。随后可取死亡鹅胚尿囊液(病毒)与由成年鹅制备的标准毒株的免疫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试验组按血清4和含毒尿囊液1的比例混合,另外以无菌生理盐水代替血清,作为对照组,均放37℃温箱感作30分钟,各分别接种4~6只12日龄鹅胚(尿囊腔)。试验组鹅胚应全部活存,而对照组鹅胚经3~5天基本全部死亡,且呈现上述典型病理变化。据此可作出明确诊断。
1.预防:鹅细小病毒主要是通过孵化室传播的,因此孵化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如发现分发出去的雏鹅在3―5天发病,即表示孵化室可能已被感染,应立即停止孵化,待将房舍及孵化、育雏等全部器具彻底消毒后再继续孵化。刚出壳的雏鹅要注意不与新收进的种蛋和成年鹅接触,以防感染。对已污染的孵化室所孵出的雏鹅,可将每批出壳雏鹅全部注射抗血清,每雏0.3―0.5毫升。
在本病严重流行的地区,利用弱毒苗甚至强毒苗免疫母鹅是预防本病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在未发病的受威胁区不要用强毒苗免疫,以免散毒。在留种前1个月作第1次接种,每只肌注绒尿原液500倍稀释0.5毫升,15天后作第2次接种,每只肌注绒尿液0.1毫升,再隔10天方可留种蛋,免疫母鹅所生的后代全部能抵抗自然及人工的病毒感染,其效果能维持整个产蛋期。
2.治疗:各种抗生素对本病均无治疗作用。只有注射抗血清能制止80%―90%已被感染的雏鹅发病。由于发病较快,对于症状严重的病雏,抗血清的治疗效果甚微,对发病初期的雏鹅,抗血清的率约40%―50%。血清用量,对处于潜伏期的雏鹅每只0.5毫升,已出现症状者为2―3毫升,日龄在10日以上者可相应增加,一律皮下注射。
以上就是鹅细小病毒病症状,鹅细小病毒病怎么防治的全部内容了,需注意的是鹅细小病毒主要是通过孵化室传播的,因此孵化室中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如发现分发出去的雏鹅在3―5天发病,即表示孵化室可能已被感染,应立即停止孵化,待将房舍及孵化、育雏等全部器具彻底消毒后再继续孵化。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