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十岁,生活在湖南岳阳一个军工厂,父母是军工厂的技术人员。当时我们家订了两份杂志、一份报纸,《科学实验》、《连环画报》和《参考消息》。喜欢读书的我,从小就从这三份报刊中接触、学习到了很多知识。我清楚地记得,1973年,我在《科学实验》杂志上,读到了有关杂交水稻和沼气应用的文章。我第一次知道了杂交水稻这个词,第一次知道了在我们湖南有一个叫袁隆平的科学家。
1960年7月,袁隆平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得到突破性进展,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纪元。我在《科学实验》杂志上看到的文章,应该就是对当时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成果的报道。
那时,中国水稻单产仅126公斤。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团队持续攻关,对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开展南繁育种,上世纪70年代,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随后,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启动。袁隆平奋斗一生、不断攻克科研难题,带来中国水稻单产一个又一个新高,从4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200公斤,一直到2022年实现突破1500公斤大关。
六十年间,袁老牢守初心,在田间地头刻苦钻研杂交水稻技术,不仅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还立下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贡献力量的宏志。
他曾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一个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而今,袁老和他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优种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不仅给世界贡献了杂交水稻的成果,也贡献了袁隆平精神。袁老一生奋战在田间地头,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91岁高龄依然工作在三亚试验田,不慎摔伤,倒在他终身热爱的稻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国家脊梁,国士无双。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科学英雄,中国科学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院士的贡献是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是举世无双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