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组数据燃爆了朋友圈。14亿人民将在一年中吃掉:全球大约73%的柿子、68%的梨、67%的西瓜、58%的桃和李子、50%的猕猴桃、49%的苹果、27%的柑橘、17%的葡萄、以及10%的芒果和香蕉。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消费国,食谱中的水果比例从建国时人均水果占有量仅3千克,到如今人均占有量高达184千克。
强大的水果消费量给国内的果农带来了动力。近几年来,我国粮食种植者越来越少,即使有政府补贴,也有不少农民从粮食种植转向水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期望从中获得更多收益。近5年来,在较高的比较效益推动下,中国水果种植面积波动增长,水果总产量也呈现波动增加态势。
综合来看,我国人均水果消费量稳中有增,同时随着中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对水果的安全、营养、便捷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水果消费更加趋向于优质、特色、品牌产品。国内水果加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加工工艺不断提高也拉动了加工消费。
然而,水果的种植也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我国水果种植多为果农分散经营,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水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历经多个中间环节,抵御风险能力弱。比如,果农分散经营,导致跟风种植,较易导致供大于求、价格暴跌、果农亏损,价格暴跌又会导致跟风减产、供给不足、价格暴涨。
我国水果供给虽然总量充足,但供给结构不合理。大宗品类如苹果、梨、香蕉、葡萄等供给较多,特色品类如大樱桃、百香果、火龙果等供给较少。另外,品种熟期结构不合理。同类水果集中上市且同质化问题严重,结构性滞销时有发生,影响农民增收、产业稳定发展。
我国苹果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出口量和出口价格均处较低水平。出口地主要限于俄罗斯和东南亚地区,向欧美发达国家出口的鲜苹果数量很少。近年来,随着出口放缓,进口不断扩大,中国水果贸易格局由顺差转为逆差。
因此,我国水果行业应尽快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现代果业产业链体系。如在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消费升级发展趋势、产业发展基础、区域资源禀赋等因素,充分挖掘和发挥水果产业比较优势与区域比较优势,分类推进大宗优势品种、特色差异化品种的发展,协调鲜食与加工比例,合理搭配早中晚熟品种,推进各类水果向优势产区和适生区进一步集中,突破大宗品种差异化程度低以及小宗品种多而杂的局面。
同时,调整优化内部品种结构,提升产品均衡上市能力,开发差异化、个性化品种,突出品质提升,适应国内市场升级化、多样化需求和出口需求。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6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