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赤皮瘟等。赤皮病是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的主要和常见的细菌性鱼病之一。多由荧光假单胞菌感染,引起鱼体两侧皮肤充血发炎、鳞片脱落的鱼病。常在运输、拉网等操作或寒冬鱼体表皮损伤后发病。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合称”老三病”。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鱼赤皮病如何诊断,鱼赤皮病防治措施!
发病原因:
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胞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病鱼多在拉网,转塘、运输、装和卸等过程中,因不当操作或者野蛮捕捞时,造成鱼的体表皮损伤后发病,并且多为并发症
流行情况:
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在越冬后,易暴发流行。但以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较为常见,以水温25―30℃时为流行盛期,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发病往往与鱼体受伤有关,是条件致病菌。
症状:
患赤皮病的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有气无力的游于水面间。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鱼体两侧及腹部较为明显。有时体表粗糙,脱粘。低温时段可在体表病灶处继发水霉感染,常说的“长毛”,会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就会死亡。
病鱼头部颜色明显变深,鳍的基部或整个鳍充血,鳍条末端腐烂,常烂去一段,鳍条间的软组织也常被破坏,使鳍条呈扫帚状,称为“蛀鳍”。
有时鱼的上、下颌及鳃盖也充血发炎,呈块状红斑。甚至在鱼的上下颚及鳃盖部分充血,鳃盖内表面的皮肤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这是并发烂鳃病。
患赤皮病的病鱼因病停食、拒食时,肠道无食,有时鱼的肠道也充血发炎,肠腔中充满黏液,可能同时继发肠炎病
诊断及依据:
根据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分离、鉴定病原菌。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因赤皮病的症状比较明显,而且都在体表,根据外表症状及病理变化即可诊断,所以赤皮病通常通过肉眼观察便可确诊。仔细观察体表病变部位:是否有鳞片脱落,在鳞片脱落处是否有出血点或出血斑;鳍条是否完整,基部是否充血;进一步观察肌肉是否有出血点、肠道是否发红等。
鱼赤皮病的防治措施:
1、投饲:投喂高品质饲料,促使鱼体健壮,以提高鲫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2、捕捞:捕捞时改进捕捞工具,减少捕捞时给鱼体带来的伤害;
3、应激:在拉网前泼洒液肽美使用,防止应激反应严重引发生病。在鲫鱼的养殖过程中添加金肝利胆可以增强鱼体的免疫力,减少鱼体的损伤,提高鲫鱼抗应激能力。
4、药物:可以用中药君无影拌料防治,君无影主要成分硫酸锰,维生素B1,蒲公英,沙棘等,清热解毒,有效防治水产鱼赤皮、腐皮、烂鳃等鱼病。
“鱼赤皮病如何诊断,鱼赤皮病防治措施!”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赤皮病同其它鱼病一样,宜早预防早治疗。在平时一般可以每月预防用药一次,在鱼转塘、下塘后,无论有伤无伤,均可前瞻性用药防控有利。在发病早期时,尚可救治,3-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5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