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牛炭疽病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牛炭疽病是牛的一种传染病,人兽共患,病牛表现为突然高热,可出现视黏膜发绀和天然孔出血,间或于体表出现局灶性炎性肿胀。
牛患炭疽后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途径、菌体数量和个体抵抗力不同而有所差异。潜伏期由3天至1~2周不等,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程,一般可分为急性、急性和亚急性。
①急性:通常见于暴发开始时,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行动摇摆,站立不动,也有的突然倒下,呼吸极度困难,口吐白沫,肌肉震颤,不久呈虚脱状,惊厥而死,病程仅为数小时。
②急性: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病牛体温升高显著,精神沉郁,有的病牛起初兴奋不安,鸣叫,甚至冲击人和动物,继而高度沉郁。脉搏、呼吸增加,食欲、反刍减退或废绝,瘤胃常有膨胀,泌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天然孔出血,尤其是粪便,常常有血性黏液。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眼结膜、口腔、鼻腔、肛门和阴道黏膜有针尖至米粒大的出血斑点。有的病牛口腔黏膜出现水疱而溃烂,舌肿大呈蓝紫色且有溃疡,继而流出血样唾液。后期体温下降,痉挛而死。
③亚急性: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病情较缓和,常在颈、胸、肋或外阴部出现水肿,局部温度较高、坚硬或呈面团状,水肿部皮肤无变化,或龟裂而渗出柠檬色液体。颈部水肿并常伴有咽炎和喉头水肿,致使呼吸更加困难。
自然条件下,炭疽病食草兽易感,人中等敏感,接触感染是本病流行的主要途径。
病死牛的血液、内脏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菌体,如果处理不当即可污染环境、水源,造成疫病传播。健康动物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皮肤和呼吸道感染。另外,被污染的骨粉、皮毛也是传染源。人类感染主要发生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及误食病畜肉的人员。
皮肤直接接触病畜及其皮毛易受染;吸入带大量炭疽芽孢的尘埃、气溶胶或进食染菌肉类,可分别发生肺炭疽或肠炭疽;应用未消毒的毛刷,或被带菌的昆虫叮咬,偶也可致病。
1.诊断
1.1诊断方式
由于炭疽病有经过急、死亡快等特点且规定严禁解剖疑似炭疽病例,加大了诊断的困难程度。一般诊断分为几点:一将血液、病变组织和淋巴结做成涂片,在显微镜细菌检查时观察是否有炭疽杆菌;二牲畜是否有出现鼻、口腔、肛门等处是否冒出有凝固状态不良或色如煤焦油状的黑色血液;三为检查牲畜有无淋巴结炎、败血脾等症状并观察出血的部位是否位其于黏膜、浆膜处。
使用上述三种方式进行初步的判断,再通过实验室诊断、镜检、动物接种、串珠实验等方式确认诊断结果。
1.2诊断要点
由于炭疽病与气肿疽、巴氏杆菌病等疾病有相似处,容易混淆,以下列出区别:
牛气肿疽病处肌肉为黑色,脾与血液无变化,炭疽病会导致脾脏增大且血液凝固不良;巴氏杆菌颈部与脾脏部分同炭疽病相似会出现明显的肿大,但是其与炭疽病不同之处在于血液凝固状况良好。
牛炭疽病的防治原则
牛炭疽病在我国无论牧区还是农区,偶有散在发生。鉴于我国实际情况,没有全面实行疫苗接种的必要。兽医防疫机构,临床兽医要时刻警惕某些急性传染病,遇到可疑病例首先要排除。一旦发现偶发散在病例,要本着“控制蔓延扩散,力争就地扑灭”的原则,首先向主管部门报告疫情,由政府机关划定疫区,疫点封锁隔离。对炭疽患畜尸体,用不透水的容器包装,到指定地点销毁,禁止牲畜运输交易。同群牲畜逐头测温,凡体温升高的可疑患畜用青霉素或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二者同时应用以防进一步发展。对病死畜污染的场地、用具,要进行彻底有效的消毒。垫料、粪便等要焚毁;病死畜躺卧的地面应将20厘米的表层土挖出,与20%漂白粉混合后深埋。有关人员除作防护外,必要时可注射青霉素预防。对同群畜及周边3千米以内的易感家畜,用无毒炭疽芽孢苗免疫注射。
牛炭疽病的治疗方法
(l)对确诊患畜隔离条件下用青霉素治疗,症状消除后继续用药3天。
(2)对同群畜逐头测温,体温升高的可疑患畜,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或抗炭疽血清注射,或二者同时用效果更佳,连续用药3天以上。
(3)经初步处理后,密切观察,如15天内未发生新病例,可解除封锁。
什么是牛炭疽病牛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由于本病不仅危害家畜,也威胁人类健康,所以一定要重视该病,并且做好自身的防护,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7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