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场发源于肯尼亚的蝗灾肆虐东非,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让本就贫瘠的东非变得更加水深火热。铺天盖地的蝗虫横扫了东非后,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穿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乌泱泱地侵入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据说已经达到了4000亿只,给当地造成了几百亿美元的损失,最终在大风天气和政府出动了数千架飞机泼洒杀虫剂后,蝗灾才渐渐消亡。这次的蝗灾也许只是一个信号,专家预言蝗群未来每年都可能卷土重来。
蝗虫,又称蚱蜢,虽然看着恶心丑陋,但其实是一种罕见的美味。蝗虫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和脂肪,钙,磷,铁,铜,锰,维生素a,b,而且它的肉质细嫩,嚼起来如同虾一般鲜美。小时候我们经常跑到地里去抓蚱蜢,把它们穿成一串烤着吃或者回家炸着吃。蝗虫还可以入药,中医常用于脾虚、营养不良、惊厥、抽搐、哮喘、呼吸困难等症。
蝗虫既好吃又有营养还可以药用,那么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为什么人们宁可吃树皮充饥也不吃它们呢
其实这其中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蝗虫既然成灾,那么就不是一只两只,多以百万、千万或者亿为单位,来时如波涛汹涌,走时如飞沙走石,人们躲避唯恐不及,哪里还顾得上抓呢既然不敢抓,那么自然也就无法来吃。
第二,蝗虫样貌丑陋,形状怪异,面目可憎,人们对丑恶的东西往往从心底害怕,不愿意接近,自然也就不想去抓。而且蝗灾过后,树叶杂草皆无,大地一片荒凉,给人们带来的萧条恐惧印象深刻,也就不想去抓蝗虫了。
第三,古代人迷信,认为蝗灾、洪灾、旱灾、瘟疫等自然灾害属于上天警示,上天都因为人间的造孽发怒了,人们自然害怕得不行,又怎么敢以人力而对抗上天呢所以尽管遭受了灾难,人们更多的是默默忍受,期待变好,绝不敢去反抗天灾。唐太宗时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蝗灾,太宗亲入民间,带头吃蝗虫,左右劝谏,唐太宗说:“既然上天震怒,罪责在我一人,与百姓无关,我吃了以后若发病,那么就是灾难转移到了我的身上,百姓们就可以安然无恙了。”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诚疾,不可!”太宗:“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所以在古代人们极少吃蝗虫,而现代科技发达,人们了解到所谓的“天灾”都是因为气候或者地理变化造成的,与上天根本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于是便想出了很多应对天灾的措施,其中面对蝗灾人们也决不手软,或杀或吃也就变得夺了起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68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