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氨基酸有限公司
#潍坊头条#牛!潍坊滨海区一家企业勇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近日,中国企业论坛发布了工信部遴选的五批共34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其中潍坊滨海区的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成功上榜!
从2008到2021年,山东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在潍坊滨海累计投资上百亿元,先后成立了山东新和成药业有限公司、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山东新和成维生素有限公司等等,为潍坊滨海经济社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是潍坊滨海区的纳税大户,还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确实是厉害!
#全国达人榜# #我要上头条#
潍坊滨海区:人员定位系统覆盖70余家企业“黑科技”护航安全生产
视频加载中…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7日讯 今年6月是第21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是“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潍坊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智能化监管水平,以科技手段为企业正常生产保驾护航。

6月16日,在山东新和成氨基酸有限公司的中控室内,工作人员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实时掌握作业人员所在位置,精准管控风险、防患未然。企业副总经理、安全总监王夕召告诉记者:“人员定位系统铺设了3600个信标,信标信号的采集是靠60个服务器来完成的。每一位进入现场的员工都配备了一个定位卡,定位卡可以实时显示员工的位置,定位的精度达到了5米左右。”

企业通过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作业人员实时定位、行为轨迹查询、一键求救报警在线监控,有效杜绝人员串岗、离岗、非正常聚集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通过信息化、电子化手段强化了危化品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通过监控大屏,王夕召向记者展示了该系统的强大功能:“这是我们的冷冻站区。比如说我要在冷冻站区进行隐患排查和动火作业,那么排查人员和审批人员就必须进到这个区域里面才能进行审批,否则他是做不了的。这样就防止了人员的造假,实现有效监管。”

近年来,潍坊各地通过倡导企业运用信息化、电子化等先进技术对作业人员进行定位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抢险救援和安全救护效率,切实提升了“防患未然”的水平。潍坊滨海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金表示:“目前,辖区70余家企业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了人员定位技术在作业审批、工艺巡检、隐患排查等环节的深度拓展融合。”
闪电新闻记者 李杨 滨海融媒 徐晓宇 刘新诚 潍坊报道
潍坊滨海区:人员定位系统覆盖70余家企业“黑科技”护航安全生产
临沂富豪—阜丰集团李学纯:全球第三大玻尿酸供应商如何炼成?
走过22年发展历程,位于临沂莒南的阜丰集团有限公司(00546-HK),从一个地方小味精厂,成长为拥有七大生产基地的生物发酵龙头企业,并成为全球第一大味精、黄原胶和氨基酸制造商、全球第三大透明质酸供应商。被业界誉为“味精大王”的董事长李学纯,在本报独家编制的《2020山东创富榜》中以21.45亿创富值位列186位。在李学纯的带领下,阜丰集团靠“种玉米打价格战”奠定了味精龙头企业的地位,并在生物发酵的赛道上进行着多元化、国际化的探索。
抓住时机进军味精生产
1955年,李学纯出生于莒南县李家扁山村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1982年,大学毕业的李学纯赴原莒南县酒厂参加工作,任技术员,1985年12月任厂长、党委书记。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改革的号角吹响,部分国企破产重组。相关报道称,那时李学纯便瞄上了与酒厂一墙之隔的山东莒南味精厂。“一方面情况熟悉,另一方面听说这家厂资源不错,如果管理搞好了,肯定能赚钱。” 李学纯说。
1999年,李学纯召集40多名同事集资195万元,买下了这家净负债2000万元左右的味精厂,改名山东阜丰发酵有限公司。在当时的沂蒙山区,195万元不是小数目,因此李学纯抱着背水一战的决心,“毕竟这个厂搞不好,很多人就要倾家荡产。”
厂子有了,设备如何解决?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李学纯便提出购买其他工厂的二手设备。据介绍,当时房地产开发热席卷全国,不少位于城市的化工厂难逃被拆迁的命运,还有不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味精厂,都有大量生产设备闲置。李学纯后来回忆称:“当时人家一个车间价值千万的的设备,我们花10万元就买下了。买3台新锅炉本来要花超过一千万,但我们买二手的只花了30多万元。”
依托设备成本优势,公司不仅无需背负经济压力,生产成本在同行业内也属于最低。三年之后,公司的谷氨酸年产能达到五六万吨,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厂进入全国前十名。
阜丰集团董事长李学纯(资料图)
打价格战成为行业“老大”
在企业寻求扩大市场份额的发展过程中,李学纯意识到,企业必须找到更便宜的原料,也就是决定谷氨酸成本的玉米和煤。据李学纯介绍,在阜丰味精的生产过程中,玉米和煤炭各占总成本的50%和15%。
为此,李学纯带领阜丰顺应西部大开发的潮流,去西部建设生产基地。2004年,阜丰在陕西宝鸡设立了年产6万吨的谷氨酸工厂。据了解,陕西当地的玉米和煤炭比东部沿海地区便宜很多,基于成本优势,李学纯开始连续大规模扩产。
秉承着同样的逻辑,李学纯将工厂先后开到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呼伦贝尔和新疆乌鲁木齐,把当地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成本优势,把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优势,最终把价格优势转化为市场占有率。
相关报道称,内蒙古每斤玉米要比山东便宜4分钱,每吨煤炭价格仅为山东的1/3,面对巨大的成本优势,李学纯在呼和浩特连续上马了总计年产24万吨谷氨酸的生产线。正值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这成为李学纯进一步占据市场的大好时机。
李学纯曾对媒体公开表示:“当时我们的毛利率在30%左右。2007年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30%,其他味精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很快,我们主动降价,把毛利率降到10%—12%的位置。”在这样的价格面前,阜丰通过市场占有率把不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淘汰掉,全国味精企业由分散的200多家集中到几家。
价格战之后,阜丰谷氨酸毛利率重新回到30%,集团营业额则从2007年的24.5亿元跃升至2008年的35.9亿元,并于2007年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生物发酵领域多元化发展
成为味精龙头企业后,李学纯并未满足于此,他认识到:“味精是一个传统行业,全国每年味精消费量在160万—180万吨,虽然每年味精的消费还在以5%左右的速度增长,但是一个行业终究有限度的。”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开发多元化产品,李学纯首先瞄准的就是增长潜力较高的黄原胶。
2003年起,李学纯开始用通过味精完成的原始积累进行黄原胶项目研究。相关资料显示,黄原胶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化工行业中,起到增稠剂的作用,世界上只有3-5个国家能够生产,主要原料也是玉米。依托在全国各地建设的工厂和低成本玉米,阜丰的黄原胶产品毛利率可以达到35%,李学纯表示,低成本仍然是阜丰黄原胶的有力武器。
向国际化企业进军
布局多元化产业的同时,阜丰也逐渐走出了国门,向国际化生物发酵企业转型。
2019年阜丰集团20周年庆典在齐齐哈尔市举行。彼时,阜丰集团谷氨酸钠、黄原胶、苏氨酸等主导产品已出口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产品成为世界第一。会上,阜丰集团的合作伙伴日本味之素动物营养集团、丹麦诺维信集团、德国赢创工业集团都对阜丰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正面评价。
(山东商报记者 孙姮 李雨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7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