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几度失火
#光明健康#【
#营养不良人群为何会患上脂肪肝病#】脂肪肝病是多数人眼中营养过剩造成的一种“富贵病”。事实上,消瘦的脂肪肝病患者也很多,占脂肪肝病患者总数的20%。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朱健研究员课题组在《分子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膳食中的必需氨基酸诱导泛素化修饰以改善脂肪肝病》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利用果蝇幼虫绛色细胞作为研究系统,发现必需氨基酸摄入不足是造成营养不良人群患上脂肪肝病的“罪魁祸首”。当必需氨基酸匮乏时,肝细胞中的E3泛素连接酶Ubr1会失活,不能催化脂滴保护蛋白Plin2的多聚泛素化降解。Plin2蛋白水平的升高则会抑制肝脏脂肪的分解,从而造成脂肪肝病。
朱健课题组发现,Ubr1是肝细胞中重要的必需氨基酸受体,但与已知的氨基酸结合蛋白不同,它能够区分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7种必需氨基酸(精氨酸、赖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能够直接结合并激活Ubr1,促使其催化底物Plin2的泛素化降解,从而缓解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作为两种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激活Ubr1的能力最强。在食物中添加亮氨酸或异亮氨酸,能够显著提升果蝇幼虫对饥饿条件下绛色细胞中脂肪积累的抵抗能力。因此,对于营养不良人群而言,适量补充必需氨基酸,尤其是支链氨基酸,对脂肪肝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晋浩天)
微波炉烹调食物对人体有害吗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吴施楠
微波炉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烹饪工具,短短几分钟就可以将食物加热完毕,但有些人担心微波可能破坏食物营养,甚至产生致癌性物质,这种说法可靠吗?
纽约州立大学首席营养学家、精准营养顾问Ryan Andrews介绍,传统烹饪常通过热对流、热辐射(烘烤),热传导(油炸)的传热方式加热食物,热量从外部进入食物内部需要一段时间;相对的,微波是一种辐射能,微波被食物吸收后,刺激食物当中的水分子快速运动,互相摩擦产生热量,使食物快速升温变熟。由于微波炉可从内而外直接加热食物,因此它比电烤箱或对流烤箱的烹饪效率更高。
微波加热会破坏食物营养成分吗?
微波作用于分子结构,会破坏食物的营养素的分子结构吗?当然不会,微波加热反而有可能保留更多的营养。Andrews解释,任何烹饪形式都可能造成食物营养素的丢失,特别是水煮,蔬菜中的营养素可能随着水煮被浸出。而微波加热时间短,对这些营养素的保护反而更多一些。
微波加热可能导致某些氨基酸和维生素B12失活,同时也可能加强一些氨基酸的利用率。微波加热还可以破坏豆类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成分,避免豆类带来的肠道不适反应。但是,微波不适宜加热母乳,它可能会破坏母乳中的抗体和维生素B12成分。
在烹调肉类过程中,微波加热与传统烹饪方法对比产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风险更少,这是一种可以加速衰老、影响代谢功能的有害物质,产生的致癌物亚硝胺也更少。
微波炉不会像烤箱一样使食物表面变脆变色,可能影响面包和肉类食品的色泽和口感。因此,有些人在微波加热时使用一种特殊的加热板,它可以吸收热量直接作用于食物表面促使变色,一些添加剂也可以促进食物变色。
微波烹饪会致癌吗?
当微波炉首次向公众开放时,有测试发现它的电磁辐射泄漏超标,但这种辐射不会导致电离。
微波辐射在两英寸的范围内最高,然而一般情况下总暴露量比手机更少,其他包括电线、飞机、电脑、冰箱也可产生一定的辐射,与它们相比,微波暴露量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健康危害。部分职业如厨师暴露时间更多,也许有着更高的癌症风险,但还没有明确的证据。
就目前来看,没有研究证明微波暴露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是否存在暴露的累积效应还有待观察。
当然,有一些材料在微波加热过程中存在致癌或其他健康风险,最常见的是塑料制品。多种塑料如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在加热过程中,可向食物中释放一些致癌性或内分泌干扰的化合物。因此,使用微波炉加热塑料容器时应注意是否标明“微波安全”。染料不一定微波安全,因此不建议使用微波加热彩色纸质容器。
微波加热易导致受热不均,特别是水分含量高的食物或食物局部升温过快,不均匀加热时一些微生物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梭菌和弯曲杆菌可能生存下来,导致食物中毒。因此,微波加热应确保食物彻底热透,比如使用有旋转托盘的微波炉,或是加热过程中取出搅拌一下。
另外,微波加热水不会产生气泡,可能导致水超过沸点变得过热。过热水一经搅动或加入茶叶时可能暴沸,一定要很小心。
总的来说,微波炉基本不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果常常通过微波炉烹饪蔬菜或肉类食品,而不是吃速食垃圾食品,那么微波炉对健康就是有益的。过多暴露于微波可能对健康有害,因此摆放应避开家庭人流量最大的区域,使用时应保持一定距离。
参考资料:
1. precision nutrition
Microwave cooking: Does it really strip nutrients and ruin our health?
https://www.precisionnutrition.com/all-about-microwave-cooking#:~:text=Microwave%20ovens%20usually%20don%E2%80%99t%20destroy%20nutrients%20in%20food.,period%20of%20time%20with%20high%20amounts%20of%20water.
使用微波炉烹饪会破坏食物的营养吗?,微波炉烹调食物对人体有害吗
#地球外首次确认“生命之源”#的确是很好的发现,不过以此推论地外生命还要差了一点点,更确切的说:宇宙也可以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原材料。
生命的地外起源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理论,并成为了生命起源的重要分支。
这次日本隼鸟2号从外太空中带回的样本中发现了氨基酸,给生命地外起源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在这之前,《国家科学院学报》发表过另一篇研究研究,在3颗碳质陨石上检测出了核糖和阿拉伯糖等糖分之,而核糖,是另外两种关键生命物质的基本结构:DNA和RNA,二者的中文名分别叫做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1】。
一、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基本思路是,去追寻最简单的生命需要包含那些物质,基本上到目前为止,一般认为,对于生命来说,最基础的物质包括DNA/RNA,氨基酸等成分。而像磷脂之类的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一般认为是后期出现的。
所以,如何形成这些物质,就成为了生命起源的关键。
而进一步,就走向了一个更接近本质的理论:有机物是如何形成的,毕竟一般认为,原始的宇宙,是没有有机物的,一定是无机物在前。
所以,从最基础的化学物质CO2\N2\H2O这三种被认为极其简单的物质转换为生命基础原料就成为了大家认为的生命起源基础。
是几条路径,分别生成了细胞膜(没有细胞膜,开放的系统,不可能出现生命),核酸,多肽【2】。
那么,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目前有几条理论。
1,原始汤
最早人们提出的是“原始汤”理论,认为早期的地球存在着大量的无机物,然后电闪雷鸣这种高温放电过程,容易让无机物结合成为有机物,于是地球的海洋里就形成了大量的有机物聚集,而这些有机物进一步在高温、闪电等作用下,形成了生命的原材料,比如DNA/RNA或者氨基酸。
甚至在上世纪中叶还进行了著名的尤里米勒实验,就是模拟在闪电等作用下形成原始氨基酸的过程。
这一实验也成了原始汤理论的重要奠基。
2,海底火山
当然后来,人们又提出来第二种理论,那就是海底火山理论,认为在海底火山这种高压高温环境下,实现生命基本构成的合成更容易。
不仅如此,还低火山形成的筛孔之类的结构,还可以起到细胞膜细胞壁的作用,用于区分不同的模块,因此更可能形成生命【3】。
3,地外起源
再后来,就是地外生命起源了。
地外生命起源主要理论依然是如何形成有机物的观点,而从陨石或者地外带回来的样本上找到了相关有机物,也给这一理论提供了依据。
二、到底什么是更生命之源?
目前三套理论各有各的证据,也都有缺陷。
而且,其实,这些有机物,是不是生命的基础物质,都另需要探讨。
甚至,什么是生命之源?
氨基酸还是核酸?核糖核酸还是脱氧核糖核酸?
如果生命起源非要去追那个“一”,我更倾向于RNA!
为什么?
因为,我们认为,生命的最初起源,应该是个复制子过程。
而对于单一的复制子,要想完成复制,那么按照今天我们对于复制的理解,必须有两个条件:
1,足够的原料
2,催化
尤其是第二者,如果不能催化,那么按照生物反应的条件,那得剧烈的有机条件,这种条件,即使复制了,也很快在剧烈条件下失活了。
所以,必须温和,那么就需要酶了。
而DNA、RNA和氨基酸,只有RNA符合这个条件。
不值得你们记得一个重要发现么,那就是,酶不全是蛋白质,因为有个例外,核酶,这是RNA,却具有酶催化作用。
所以,我们目前认为,寻找生命起源,还是要盯着核糖核酸来。
三、生命起源,偶然很多
虽然地外存在生命起源物质,但是真要让地外形成生命,并没那么简单。
星球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星球不能太年轻也不能太老。
距离恒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
自身的保护也是必须的。
有个卫星也是很关键的
这一系列条件下,别说太阳系,就是银河系中符合条件的都不多。
总体上,我认为这个发现,可能给出的更确切的是:宇宙也可以为地球生命的起源,提供原料。
[1] Furukawa Y , et al. Extraterrestrial ribose and other sugars in primitive meteori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9, 116(49):201907169.
[2]Norio, Kitadai, Shigenori, et al. Origins of building blocks of life: A review[J].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8, v.9(04):157-193.
【3】 Sean Jordan, Origins of life: new evidence first cells could have formed at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The Conversation 2019.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6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