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捣鼓咖啡渣当肥料这点事儿,主要是关于它那个酸性问题。
平时挺爱喝咖啡的,每天早上都得来一杯。时间一长,就攒下一堆咖啡渣。扔,觉得怪可惜的,毕竟也是花钱买的咖啡豆磨出来的。后来听人说这玩意儿能当肥料,我当时就想,这不挺好嘛废物利用还能省点买花肥的钱。
一开始的瞎折腾
刚开始,我也不懂,觉得既然是“天然”的,直接用肯定没问题。就把每天喝完剩下的咖啡渣,稍微晾一下,感觉不那么湿,就直接撒到我那几盆花的土表面,有时候还稍微扒拉进土里一点。心想着这下营养该够。
结果?没过多久,我就发现不对劲。有几盆花叶子尖有点发黄、发蔫,看着没精神,特别是那盆栀子花,本来挺好的,用咖啡渣反而状态不好。我当时就纳闷,这“好东西”怎么还起反作用?
搞明白问题在哪儿
后来我就上网查,也问问小区里养花比较厉害的老大哥。这才弄明白,新鲜的咖啡渣,它那个酸性是比较强的,直接用,量稍微多点或者埋得靠近根,就容易“烧根”,对植物不尤其是对那些不喜欢酸性土的花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新鲜的渣子在土里分解的时候还会发热,也会伤到植物的根。
我的处理方法:发酵!
知道问题所在,就得想办法解决。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让它发酵,把那股“火气”和过强的酸性降一降。
我是这么干的:
- 收集: 继续攒咖啡渣,攒多就一次性处理。有时候去熟识的咖啡店,他们也很乐意把废渣给我。
- 混合: 光用咖啡渣发酵有点慢,也太单一。我就把它跟我厨房里的一些菜叶子、水果皮(别用柑橘类的皮,也太酸),还有院子里扫的干树叶子、剪下来的草屑混在一起。大概比例嘛我感觉咖啡渣占个三分之一或者一半左右就行,不用太精确。有时候,如果感觉混合物太湿,我会加点干土或者干叶子进去吸吸水。
- 装起来发酵: 找个带盖子的旧塑料桶(底下最好有几个孔透气漏水,没有就自己钻几个),把这些混合好的东西一层层铺进去,稍微压实一点,但别太死。盖上盖子,但别完全密封死,留点缝透气。
- 耐心等待: 把桶放在角落里,不碍事儿的地方。接下来就是等。大概每隔一两个星期,我会用个小铲子或者棍子把它翻动一下,让它透透气,发酵得更均匀。这个过程会有点味道,但不是恶臭,等后面发酵好就没啥味,变成一种土腥味。这个过程挺慢的,至少得等个一两个月,天气热的时候快点,冷的时候就慢。
怎么判断好没?
等桶里的东西变成深褐色或者黑色,看起来像松软的土,闻起来是那种雨后泥土的味儿,没有咖啡味也没有酸臭味,基本上就算发酵好。
使用发酵好的咖啡渣肥
这发酵好的咖啡渣肥,性质就温和多,酸性也大大降低,可以直接用。
对于像我家的栀子花、杜鹃、还有蓝莓这种喜欢酸性环境的植物,我就在换盆的时候,把这个肥掺一些到新土里,大概占个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比例。平时,也可以在土表面铺上一薄层,然后稍微松松土混进去一点。
对于那些对土壤酸碱度没啥特别要求的普通花草,也可以用,就当普通的有机肥,给土壤增加点营养和改善下结构。但我一般用量会少点,或者跟别的肥料混着用,求个稳妥。
实践下来的感觉
用这发酵过的咖啡渣肥,感觉还是挺不错的。那些喜欢酸性的花,长得确实比以前要好一些,叶子绿油油的。土壤也感觉疏松一些,没以前那么容易板结。而且好像撒这玩意儿之后,盆里的小飞虫是少点,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哈哈。
咖啡渣确实是个好东西,但关键在于不能直接用,特别是新鲜的,那个酸性得注意。一定要经过发酵处理,让它变得温和之后再给植物用。这算是我自己实践下来的一点小经验,希望能帮到同样喜欢养花又爱喝咖啡的朋友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