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琢磨一下肥料这玩意儿,感觉挺有意思的,就想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摸索解到的这点儿东西。不是啥高深学问,就是我自个儿瞎琢磨和翻点资料的过程记录。
我就觉得肥料嘛不就是现在化工厂里搞出来的那些氮磷钾啥的,袋子装着,撒地里就完事儿。方便是方便,效果也快。但后来自己瞎捣鼓种点东西,看一些老资料,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肥料的历史,老长去。
最初的发现,纯属偶然
我寻思着,最早那会儿,哪有什么化肥厂。那时候的人种地,估计就是把种子往地里一扔,靠天吃饭。但时间长,总有人会发现点门道。比如,有些地块就是比别的地块长得为啥?
我看到有说法,像几千年前那会儿,比如西周那阵子,人们可能就注意到,田里拔下来的杂草堆在那儿烂以后,旁边的庄稼好像就长得更壮实点。这不就是最早的“绿肥”思路雏形么?虽然当时肯定没这词儿,但道理是一样的。就是烂掉的植物本身,也能滋养土地。
慢慢摸索,土办法多起来
光靠烂草肯定不够,地越种越没劲儿。那咋办?还得想别的辙。古人也聪明,他们就观察呗。
- 河泥湖泥是个宝: 我解到,很早的时候,就有人把河底、湖底的淤泥挖上来,弄到田里去。你想,那淤泥里头,常年累月积多少好东西,烂掉的水草、小鱼小虾的尸体啥的,肯定肥。这活儿估计累得够呛,得划着小船去捞,再运回来,纯力气活。
- 人畜粪尿是关键: 这个就更直接。人和牲口的排泄物,那可是实打实的“好东西”。古代文献里头,管施肥叫“粪田”,简单直接。像什么《荀子》、《韩非子》里都有提到这事儿,说明那时候这已经挺普遍。“多粪肥田”,这话说得多实在。
- 草木灰也不能放过: 烧完柴火剩下的灰,也不是废物。那时候的人肯定也发现,把草木灰撒地里,对作物生长也有好处。
你看,这些法子,都是从自然里来的,靠的是观察和经验积累。 没啥高科技,就是实打实地利用身边能找到的资源。植物长,留下枯枝败叶;动物死,留下尸骨;人和动物吃东西,拉出粪便。这些东西,都想办法让它们回到地里去,继续养活下一茬庄稼。这就是个循环。
为啥要费这么大劲儿?
琢磨来琢磨去,我算是明白。在古代,吃饭是头等大事。地里要是打不出足够的粮食,那是要饿肚子的,甚至会出大乱子。怎么让地更有劲儿,能多打粮食,就是天大的事儿。
不像咱们缺肥可以去买。那时候,他们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一点点地试验,一代代地传经验。施肥这事儿,说白,就是为生存,为能吃饱饭。这背后是古人跟自然打交道积累下来的智慧,不容易。
我现在再看那些化肥,感觉就不一样。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效率高,但也得想想,咱们老祖宗那会儿,是怎么靠着那些土办法,养活一代又一代人。这肥料演变的过程,就是一部人类为生存和发展,不断探索自然的奋斗史。我这瞎琢磨的过程,也算是对老祖宗智慧的一种体会。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7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