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种玉米,这肥料是真不能少。以前刚开始种的时候,不太懂,就觉得土里本身有营养,随便种种就行。结果?那玉米秆子又细又黄,结的棒子也小,有些甚至空秆。后来问老一辈,也自个儿琢磨几年,才明白过来,“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话真不假,特别是玉米这种“大胃王”。
整地、下底肥,这是第一步。
每年开春,准备种玉米前,我就得先把地翻翻地的时候,我习惯把攒一年的农家肥,就是那些沤熟的鸡粪、猪粪啥的,都撒到地里去。量嘛也没那么精确,就是感觉铺得差不多就行,让土松快松快,也给它打个底。有时候感觉地有点“瘦”,或者去年的玉米长得一般,我还会顺手撒点那种复合肥,或者磷酸二铵啥的,不多,跟农家肥一起翻到土里。这样,等玉米种子种下去,它一开始就不缺吃的。
出苗后,得“喂”点提苗肥。
等玉米苗长出来,大概有那么几片叶子,长到差不多膝盖高的时候,就得给它加点劲。这时候我一般用点尿素。这个得小心点用,不能离根太近,容易“烧苗”。我就沿着玉米垄,离小苗大概一个巴掌宽那么远,刨个小浅沟,把尿素撒进去,然后赶紧盖上土。这样能让小苗快点长,根扎得深,秆子也壮实。
拔节、大喇叭口期,这是关键肥!
要说最重要的一次施肥,我觉得就是玉米拔节到大喇叭口那阵儿。大概就是玉米长到快一人高,顶上那个“喇叭口”也出来,准备抽穗的时候。这时候它需要好多营养来长个子、结棒子。这回我通常会用复合肥,比上次提苗肥的量要多一些。也是在离根远点的地方开沟施,或者就在两株玉米中间挖个小坑埋进去。这回肥要是跟不上,那玉米棒子的大小、粒多少,影响可就大。这可是决定产量多少的关键一步,马虎不得。
后面的事儿,看情况再说。
等玉米开始抽雄吐丝,一般我就不怎么再施肥。除非看着地确实太“薄”,或者雨水特别多,感觉肥料流失,可能会再稍微补一点点。但大多数时候,前面那几次肥施足,后面就主要看天气、看水。
我的体会就是:
- 底肥要足:农家肥加点化肥打底,管长远。
- 提苗要快:苗期给点氮肥(像尿素),让它快长。
- 关键期要狠:拔节大喇叭口期用复合肥,量要够,这是保产量的重点。
种玉米施肥这事儿,说复杂也不复杂,就是得根据自家地的情况,还有玉米长势来调整。多观察,多试试,慢慢就有经验。反正我这几年坚持下来,确实比以前瞎种的时候,收成要好得多。费点功夫,看着那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心里踏实!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6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