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聊聊我琢磨出来的一点小经验,我管它叫“润色肥料”。不是啥高科技,就是自己瞎捣鼓出来的一些土办法,让手里的肥料用起来更顺手、心里更有底。
为啥要“润色”?也没啥特别高大上的理由。主要是我这个人,有点犟,总觉得直接买来的东西,有时候不完全合心意。特别是肥料这玩意儿,种类多得很,包装上写得天花乱坠,但实际效果,谁用谁知道。有时候买回来,打开一看,要么粉末多得呛人,要么结块硬得像石头,用着就不得劲。时间长,我就琢磨着,能不能自己动手,稍微处理一下,让它更“好用”点。
我的实践过程
第一步:先看,再摸。
买肥料的时候,我不光看包装袋。那上面的字儿,也就那样,看看厂家、日期、标准号(那个GB开头的国标看着稍微放心点)就行。我更喜欢拆开小口(当然是买回来之后),或者让店家给我抓一把看看。
- 看颜色和颗粒: 比如有些复合肥,说是颗粒的,结果里面碎末子一大堆,这种我就不太喜欢,撒起来不均匀。我偏向找那些颗粒相对均匀、圆润一点的,颜色看起来也得对劲,不是那种一看就很“假”的怪颜色。
- 用手捻一下: 感觉一下干湿度。太潮湿的,容易结块,也不好保存。特别干的,捻起来有点“沙沙”响,感觉还行。要是能捻成粉末,看看粉末细不细,有没有杂质感。
第二步:过筛或者简单处理。
这一步就是所谓的“润色”关键。买回来的肥料,尤其是放一段时间或者感觉质量一般的,我会做点简单处理。
- 过筛子: 对付那些粉末多或者有小块块的,我就找个大眼儿的筛子,把肥料倒腾进去筛一遍。粗的颗粒留着用,太细的粉末就另外处理,比如混到土里或者少撒点。这样撒的时候就均匀多,不会一阵风吹跑一半。
- 敲碎结块: 有时候肥料会结成大块,特别是受潮过的。我就拿个小锤子或者直接用手(戴手套!)把它敲碎,尽量弄成小块或者原来的颗粒状。硬邦邦的一大块丢地里,效果肯定不
- 偶尔掺和一下: 有时候我会根据需要,把不同类型的肥料稍微掺和一点。比如,感觉某种速效肥劲儿太大,怕烧苗,我可能就掺一点点自家沤的腐熟干肥(比如干鸡粪粉,少量),或者掺点缓释肥,让肥效释放平缓点。但这得小心,瞎掺容易出问题,得自己有数,少量试。
第三步:用着看效果。
处理完之后,用起来确实顺手多。撒肥的时候感觉更均匀,心里也踏实点。至于效果嘛是不是真比原来好很多,这很难精确衡量。但至少,我自己用着舒服,感觉植物长得也还行,没出过啥大问题。这就够。
总结一下
说到底,我这“润色肥料”的法子,就是个经验活儿,土办法。没什么科学依据,纯粹是个人习惯和实践摸索出来的。就是通过多看、多摸、简单处理,让肥料用起来更符合自己的习惯和需求。
这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也不是说非得这么干。只是分享一下我的折腾过程,大家听听就毕竟种东西这事儿,很多时候就是靠经验和感觉,自己觉得好用、有效,那就是最好的方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4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