笋的氨基酸
能吃上一口这种挖了3000年的蔬菜,吃肉还算个啥
一阵夺笋之风,突然就刮遍了神州大地。
不论是脱口秀大会上易立竞式的扎心提问,还是强行给利路修投票让他一路晋级的粉丝,都可以被概括为一句:夺笋呐!

“夺笋”是一个谐音梗,本意是“多损啊”,然而说多了,阿信也不禁好奇起笋本身的故事,一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夺笋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一项传统技能了。
秉持着吃货大国的传统,但凡是能吃的、鲜美的珍蔬,智慧的劳动人民自然是一口都不会放过的。
可能自古以来,我们就没准备给大熊猫留一口吃的。
这笋,一夺就是3000年
笋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在中国人的餐桌上了。
《诗经·大雅·韩奕》篇中,就有笋的身影:“其殽维何?炰鳖鲜鱼。其蔌维何?维笋及蒲”。(大致意思是,宴席上的菜肴是什么?蒸鳖和鲜鱼,宴席上的蔬菜是什么?蒲菜和烧笋。)可见,在一场盛大的践行宴席上,笋是蔬菜中的“美味担当”。
虽然中国人早早就知晓了笋的美味,但到了唐代末年,随着农业的发展,种植的作物种类大大增加,食笋之风才在全国普及开来,人们开始大量采食竹笋。一时间,“竹笋既高居于庙堂之上,又遍及田闾之间。”

白居易还专门为这道美味作诗一首,诗名简单直接就是《食笋》:“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而竹子作为一种自然植物,除了有实用性功能外,也具备一定审美价值。宋代文人喜欢竹子清新雅致、高洁淡泊的形象,这种“恋竹情结”,自然也发散到了吃上。

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夺笋人”,那就是吃货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后,初被贬到黄州的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甚至别人觉得难以入口的苦笋,苏东坡也能尝出滋味:“久抛松菊犹细事,苦笋江豚那忍说?”
除了好雅致的文人外,还有一种人也对竹笋情有独钟,那就是常居山林间、要素食的僧侣。有一位高僧赞宁称自己“只将笋为命”,还写了一篇一万字的《笋谱》,对笋的栽培、生长、命名、吃法等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考据,光是笋的种类他就搜集有九十多种。

△ 赞宁画像
不仅老百姓痴迷这种泥土里的美味,达官贵人也爱笋。十分出名的徽州问政笋,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此笋赞不绝口,从此问政笋成了“贡笋”。
不光是吃,古时还有不少“笋人笋事”。有的是和孝道文化关联,如二十四孝中的“哭竹生笋”。更多的是“盗笋”的寓言故事,往往被偷笋的人都不会怪罪小偷,偷笋之人最终被感化。
说回到吃上,古人会做的笋式菜肴,比我们立刻能想到的冬笋炒腊肉、腌笃鲜这些常规菜式要丰富得多。
在《随园食单》里,袁枚列出了笋的无数种做法:
笋煨火肉,冬笋切方块,火肉切方块,同煨。火腿撤去盐水两遍,再入冰糖煨烂;
笋脯,取鲜笋加盐煮熟,上篮烘之。须日夜环看,稍火不旺则溲矣。用清酱者,色微黑;
笋油,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作豆腐法,上加一板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
一道简简单单的笋,清炒鲜嫩,慢煨入味,盐渍生津,总之不管是怎么吃,都别有一番风味。光是看着这些菜谱,阿信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吃笋,不辞劳苦,不远万里
笋,其实在不同生长时期名字各异,初生名为萌,生成为笋,土内皮中为箬竹,其他还有竹胎、竹牙、初篁等等名字。而根据时节不同、产地不同,笋可以分为无数种类。
吃货们一般通过采集的季节来品尝笋之味,一般分为春笋、冬笋和鞭笋。
春笋顾名思义,是在立春之后挖的竹笋,笋体肥大,洁白如玉,口感鲜嫩,春笋的鲜味让李渔称赞出“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一般2-6月份上市的笋都可以称为春笋,眼下也正是吃春笋的好时节。

冬笋是还没有长出土的毛竹笋,是毛竹独有的产物,其他品种的竹子都没有,笋尖肉质柔嫩,清脆爽口,一般10月到来年2月,都有冬笋产出。
冬笋可以说是藏匿在冻土之下的惊喜,唯有经验丰富的挖笋老手才能找到它的踪迹。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曾介绍过一位挖笋老手浙江人老包,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而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

△ 《舌尖上的中国》
鞭笋是夏季到秋季才有的竹鞭梢,一般为每年5月到10月份会有产出,鞭笋的味道非常好,但是产量很少,更为珍贵。
如果按竹子的种类分,那笋的分类就太多了。
毛竹笋种植最广,从江浙一带到福建、广州,再到四川、贵州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笋期长,几乎一年四季可以产笋;
箭竹笋,主要产地在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是大熊猫的最爱,常年供给滚滚,产量稀少;
雷竹笋,早春打雷即出笋,也叫雷公笋,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江西的丘陵平原地带;
还有笋壳是红色的红壳笋,在浙江一带广泛种植,食用期正好和雷笋接上,个头较大,质地洁白,肉质鲜嫩……

但不管是什么季节、什么种类的笋,都会让人涎水直流就对了。而面对品种如此丰富的竹笋,为了不辜负美味,吃货属性的中国人也自然可以忍受挖笋的辛劳。
在《风味人间》中,四川瓦屋山每年立秋后,为了挖笋,当地人都要携带口粮,在深山中露宿两周。湿气弥漫的深山中,孕育了特殊的冷箭竹,冷笋正是它的嫩芽。当地人打笋最要把握时机,也最不吝花费时间,人们愿意每天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中走十几里山路,只为了寻找这种生命力旺盛、品质绝佳的鲜笋。

△ 《风味人间》
而为了吃上一口鲜笋,人们在保鲜方法上也是各显神通。
当地人有的会把笋重新埋起来,这样可以保湿两周以上。而要走出产地的笋,有的被脱水、烘干、刻丝成了珍贵的龙须笋干,只待遇到冷水重新恢复活力,有的被简单化学保鲜,力求最接近原始滋味,快马加鞭运送到千里之外吃货们的餐桌上。

△ 《风味人间》
总之,人们不惜用繁琐的工序,保留这独特的季节之味。可见,笋是一道中国人放不下的鲜味。
为什么笋这么好吃?
腌笃鲜里的笋鲜咸嫩滑,螺蛳粉里的笋酸爽入味,不管什么做法,笋的最大特质都在于一个字,鲜。
这个鲜,不仅仅是新鲜,更在于笋有一种独特的口感,让人一口咬下去仿佛尝到了春天的萌动生机。

实际上,笋的鲜味,是因为它含有的丰富氨基酸种类。而不少氨基酸,正是鲜味的代名词,比如谷氨酸钠就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曾有研究对比了5种竹笋中的氨基酸含量,发现它们均含有多达17种氨基酸,其中7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
好吃的笋,不但鲜味足,还能品出甜味来,这归功于笋中的还原糖,以及部分呈现甜味的氨基酸,如丝氨酸、甘氨酸等。

但是不论是鲜还是甜,都是转瞬即逝的。因为采摘后的竹笋仍旧是活的有机体,还在进行着各种生理代谢活动。
一根新鲜的笋带壳采收后,它的呼吸作用会逐渐加强,在几小时内会达到一个峰值,而这样的呼吸作用会消耗笋内的营养物质,口感变差。
味道不鲜甜的笋或许只是食之无味,而最让人怀疑人生的笋,则是嚼不动的那种,真· 享受大熊猫一般的尊贵体验。

笋原本是要长成坚硬的参天竹的,纤维素含量会随着笋龄的增加而增多,哪怕被摘下后,笋中的纤维素也没有停止自己变成竹子的梦想,仍在不断增多。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们常说的“老笋了”。
这么看,挑到、买到一根好笋需要很大的运气,基本上是一场从山间采摘到物流运送的接力赛,哪个环节慢了一分,笋的香气就多消失殆尽了一分。
最让人羡慕的,还是那些生活在新笋采摘地当地的吃货们了。
笋虽好吃,也不可贪嘴
人见人爱的小竹笋,其实也暗藏危险。
首先有一个常有人说但没什么道理的说法,笋是发物。所谓发物,大概就是高营养、吃了会发热肚痛、诱发炎症的食物。
吃笋引发的肚子痛实际是笋中的鞣酸在作怪,鞣酸会和蛋白质结合,产生不易消化的沉淀物。所以,很多人都会在做笋前进行一道工序——焯水。焯水可以大大降低鞣酸的含量,同时去除让笋口感发涩的草酸,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鲜嫩笋尖上可能让人中毒的氰化物。

是的,没听错,吃笋还有中毒的风险,比如八月竹每公斤竹笋含有约3毫克的氰化物。
但不用过于担心,一是笋尖的氰化物含量并不高,二是前面说的焯水后再吃就能大大降低其含量。
在这一点上,大熊猫在吃笋上比人类厉害得多。据研究,按照大熊猫每天吸收掉的氰化物有54.8~66.1毫克之多,已经接近于人类的致死量。但滚滚的肠道中有能够制造分解氰化物的酶的基因,所以它们能一边快乐吃笋一边快乐解毒。

有人到处科普吃笋的风险,也有人到处“谬赞”吃笋的好处,减肥人士中时常会流传着”吃笋刮油”的说法。
这是因为笋中有不溶性膳食纤维,吃了不好消化的东西,就容易让人有“刮油”的错觉。
如果吃笋刮油真的靠谱,不如进阶直接去啃纤维更高的嫩竹子得了,阿信想说,真的,给大熊猫留一口吃的吧。
在这个春笋齐发的季节,一边上网冲浪喊着夺笋呐,一边再炒一盘嫩笋送入口中,也是一个好玩又好笑的巧合了。
不管怎么样,看到笋,夺就完事了。
能吃上一口这种挖了3000年的蔬菜,吃肉还算个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4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