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捣鼓有机肥料这点事儿。也不是啥大生意,就是自己瞎琢磨,动手干点活儿,记录一下过程。
起因
这事儿得从前两年说起。回老家的时候,看到村里不少养殖户,那鸡粪、猪粪堆得到处都是,味道不好闻不说,夏天苍蝇蚊子也多。另一方面,种地的亲戚朋友老抱怨土地越来越“馋”,化肥越用越多,地力却感觉跟不上。我就琢磨,这粪那草的,不都是好东西吗?能不能变废为宝,弄成肥料,给自己家用,也给乡亲们试试?
摸索阶段
想法有,就得动手试试。 我就是土法上马。找个角落,把收集来的各种杂草、烂菜叶子、还有跟邻居要来的鸡粪什么的,混在一起堆起来。也没啥章法,就想着让它自己烂。结果?要么干得像石头,要么湿得发臭,效果很差。这时候才意识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没办法,开始找资料,到处问。 上网查查堆肥的基本原理,什么碳氮比、水分、温度、通气,看得头都大。后来觉得还是得找懂行的人问问。我就厚着脸皮去找附近一个搞种植的老把式,还有县里农业技术站的人。人家给我讲讲大概的流程,比如物料要粉碎,水分要控制在百分之五六十,要经常翻堆通气,让它发酵。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觉方向清晰多。
正式开干
是解决原料问题。 光靠自己家那点不够。我跑几个附近的养殖场,跟老板谈定期去拉他们处理的粪便,顺便也收一些秸秆、稻壳什么的。价格都谈得比较实在,毕竟我也是帮他们处理“麻烦”。这样,原料来源算是基本稳定。
然后是场地和工具。 在老家找块闲置的空地,离村子有点距离,免得影响别人。一开始设备简陋,就一把铁锹,一个手推车。后来发现量大,纯靠手翻堆实在太累,就咬咬牙,买个小型的翻抛机,效率一下子就上来。还弄个简单的棚子,下雨天能遮一下,免得堆好的料被雨水泡坏。
接下来就是关键的发酵环节。 按照学来的知识,我把收来的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鸡粪、猪粪提供氮,秸秆、稻壳提供碳,掺在一起。用粉碎机先打碎,然后加水调节湿度,用手一握,感觉潮乎乎的,但水又不会滴下来,就差不多。然后堆成大长条,隔几天用翻抛机翻一次。这过程得时刻注意温度,插个温度计进去,看到升到五六十度,心里就踏实,说明发酵正常,能杀死里面的病菌虫卵。整个过程大概要一两个月。
出成品和找销路
等肥料完全腐熟,颜色变深,没啥臭味,摸起来松散,基本上就算成功。我就自己家菜园子用,效果确实不错,种出来的菜长得壮,口感也后来我装一些袋子,给周围的亲戚朋友送去试试。
用过的人都说这就给我信心。我就开始琢磨着卖一点。也没搞啥复杂的包装,就用普通的编织袋装一袋五十斤。先是在附近的集市上试试水, 拉一车过去,跟人介绍这是自己做的有机肥,纯天然,改良土壤效果刚开始买的人不多,毕竟大家用化肥习惯。我就耐心解释,让人先少量买点回去试试。
- 慢慢地,有回头客。
- 一些种菜大棚、小果园的老板也开始找我订货。
- 口碑就这么一点点传开。
虽然量不大,但能把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卖出去,换回点钱,还能帮大家改善土壤,心里头还是挺美的。
一点体会
搞这个有机肥,挺辛苦的。 天天跟粪、草打交道,又脏又累,夏天味道也大。而且技术含量也不低,原料配比、水分、温度控制,哪一步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的肥效。
但做下来,感觉挺有意义。 一方面是把别人不要的“废物”变成宝,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看着用自己做的肥料种出来的庄稼、蔬菜长得那么那种成就感是实实在在的。现在国家也提倡绿色农业,我觉得有机肥这东西,将来肯定越来越有市场。
这就是我捣鼓有机肥的一点经历,还在继续摸索学习中,分享给大家,希望能有点参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23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