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氨基酸海关编码
突变氨基酸残基数是德尔塔的2.4倍!!Omicron刺突蛋白图像公布!
当地时间11月27日,来自意大利罗马耶稣儿童医院的多模式医学实验室公布了全球首张关于新冠病毒变异毒株Omicron(奥密克戎)的图片。
变化最大的已经用红色标识,密密麻麻的红色看得人直接头大,在德尔塔变异毒株中,突变的氨基酸残基数量为18个,而在新毒株奥密克戎中则有43个,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变异大部分位于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区域。
美国免疫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王宇歌称“其RBD具有15个突变,是RBD突变最多的突变株,可能会影响抗体识别和疫苗接种”,这可能是最令人担心的!尽管Omicron变种要完全免疫逃逸不太可能,但可能会降低疫苗的效果,不过这个问题确认仍然需要时日。
Omicron变种时间线:
11月11日在非洲国家博茨瓦纳发现新冠变异新毒株B.1.1.529;
11月13日,被WHO列为了Variants of Concern(VOC,需要关注的变种),和肆虐印度席卷全球的Delta同一级别!
11月24日,南非豪登省检测到了突变毒株B.1.1.529;
11月26日,WHO将其命名为Omicron!
11月27日,荷兰已经检出61例;
另外:中国香港报告了2例Omicron,其中 1 人是来自南非的旅行者。11月26日,以色列也报告了1例确诊的Omicron和2例疑似病例。
新变种来袭,希望各位警惕并做好防护措施
#科普有料##全能创作家#
国内新冠疫苗对印度变种有效吗
据 23 日最新通报,广州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感染病毒属于在印度出现的变异株。
因为新冠病毒近期更加频繁的突变,”疫苗还有效吗”成为每个人关心的问题。如果要给新冠病毒加上年度关键词,那么”突变”很可能不逊色于”流行”。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现有疫苗可以应对印度出现的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成员邵一鸣日前在接受访问时表示,国产新冠疫苗仍有保护作用。
国产新冠疫苗如何做到可以应对印度出现的变异株?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病毒变了
疫苗激发的抗体就降不住了吗?
时至今日,当我们体内的抗体再遇上新冠病毒时,很可能会哀怨地甩出一句”你变了”。
其实它很难不变,因为它周游了世界,遇到了不同的人甚至动物。
在世界卫生组织 5 月 18 日发布的最新”流行病学每周报告”中,10 种变异株遭到”点名”,包括 4 种”需要关切”的分别在英国、南非、巴西、印度首次发现的变异毒株,也包括 6 种在菲律宾、法国等地发现的 “需要关注”的毒株(级别比关切株稍低)。报告中详细标明了病毒变异序列变化的位点。
病毒变了,疫苗激发的抗体就降不住了吗?
未必,要看病毒哪里发生了改变。
关切株和关注株的突变大多落在了关键的刺突蛋白上,这个蛋白负责让病毒侵入细胞,它的变异可能会增强病毒感染力,也可能使现有疫苗失效,特别是针对刺突蛋白设计的疫苗。
“相关部门此前根据序列突变的预测显示,印度株的突变虽然落在了刺突蛋白,但对现有疫苗的保护效果可能影响不大,当然这还需要进一步实验证实。”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项目专员、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公共卫生与现代医学处副处长卢姗表示。病毒 RNA 序列的变化要影响一个蛋白结构的形成至少要过 3 道关,编码氨基酸变化、蛋白折叠的变化、蛋白三维构象的变化。
因此,从序列分析、蛋白模拟、中和反应预测等角度来看,印度株的突变还没有到”降不住”的程度。
此外,针对印度出现的变异株,相关部门也正在对其进行与中和抗体的”实战演练”。此前对南非首次发现的变异株也进行过类似研究,《柳叶刀 – 微生物》4 月 13 日发表了中国两款疫苗的研究结果,对国药中生灭活苗和智飞龙科马的重组蛋白疫苗受试者的 24 份血清样本进行活病毒的中和活性测试,并以野生型病毒株 HB02 和携带 D614G 突变的病毒株 BJ01 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疫苗激发抗体的中和能力保持在了百分之六七十左右。
多方关注,持续追踪病毒变化
会上邵一鸣表示:针对新冠病毒的变异,相关部门和企业在密切跟踪。一旦出现现有疫苗不能应对的变异毒株,我们就会有新的疫苗投入使用。
那么,密切跟踪指的是什么?如果需要新疫苗,多快能研制出来?
“各疫苗研发团队持续关注病毒变异,根据病毒变异情况开展新疫苗的研发工作。”卢姗介绍,例如军事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企业等都有逐步开展。
“第八版防控方案要求对所有输入病例和本土疫情中首发或者早期的病例做基因测序。”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通过基因测序动态监测病毒变异情况,能为后续研究病毒变异对病原检测、疫苗保护效果影响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些序列信息将汇总到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该中心发布的新冠病毒信息库,持续追踪病毒变异。中国疾控中心等单位持续追踪新冠病毒的序列变化,进行深入的病毒变异分析。
除了持续的基因测序、分析进行持续追踪之外,疫苗研发企业、科研院所也会对新出现的变异株进行动态的交叉保护实验。上面提到的《柳叶刀 – 微生物》发表研究,是各单位关注疫苗与病毒实力较量的典型研究之一。
针对新变异的毒株,灭活疫苗有很快捷的方法应对。邵一鸣介绍,只要在投料端加入新变异株的病毒,整个生产工艺不用做改变,即可生产出针对变异的新疫苗。
科技日报记者也联系了相关单位。斯微生物创始人李航文博士回复时表示,早前开展了针对突变株的迭代疫苗的研发,动物实验中产生血清经国家相关机构检测可对世界卫生组织关切的新冠病毒变异株产生良好中和效果,目前该迭代疫苗正在完善相关研究申请开展一期临床试验。
钟南山院士不久前接受采访时判断:由于病毒的变异,未来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新冠疫苗。
那么应对变异,新冠疫苗也可能会和流感疫苗相似。经过研发团队持续的研发,生产出若干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的疫苗,进行对应疫苗的接种。
作者:科技日报
来源: 科技日报
国产新冠疫苗能应对印度出现的变异株吗?中疾控专家回应,国内新冠疫苗对印度变种有效吗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茶文化常识与川茶文化】
一、茶文化常识
(一)茶叶分类
1.绿茶
绿茶,英文Green 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
制作工艺:绿茶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代表: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峨眉竹叶青、蒙顶茶、信阳毛尖等。
2.红茶
红茶,英文为Black tea,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
制作工艺: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
代表:祁门红茶(中国)、大吉岭红茶(印度)、乌巴(斯里兰卡)、阿萨姆红茶(印度)等。
3.乌龙茶
乌龙茶,英文Oolong Tea,属于青茶、半发酵茶,其品种较多,是中国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
制作工艺: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乌龙茶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创制于1725年(清雍正年间)前后。
代表: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凤凰水仙、东方美人、罗汉沉香等。
4.白茶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制作工艺:白茶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质特点。
代表:白毫银针(茶中美女)、白牡丹、贡眉、寿眉等。
5.黄茶
黄茶是中国特产。
制作工艺: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分氧化。
代表: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等;
黄小茶: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等。
6.黑茶
黑茶,英文dark tea,因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得名。
制作工艺:黑茶的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黑茶一般原料较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往往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
代表:安化黑茶、蒲圻老青茶、南路边茶、西路边茶、泾渭茯茶等。
(二)论茶专著
1.《茶经》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由中国茶艺的奠基人陆羽所著。
2.《茶录》
《茶录》,(宋)蔡襄作于宋皇佑年间,是宋代重要的茶学专著。全书分为两篇。《茶录》是蔡襄有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而特地向皇帝推荐北苑贡茶之作。
(三)中国名茶
1.中国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江苏碧螺春、安徽毛峰、湖南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安徽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福建铁观音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2.中国四大名茶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黄山毛峰。
二、川茶文化
(一)四川名茶
天府龙芽、叙府龙芽、川红工夫、宜宾早茶、竹叶青茶、峨眉雪芽、碧潭飘雪、蒙顶甘露、米仓山茶。
(二)四川产茶优势
1.历史悠久
四川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种植、制作、饮用茶叶的起源地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四川也是中国产茶大省,茶业与茶文化,既促进了经济增长,又改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2.区域优势
川茶主产区处在雪山和盆地交汇处,昼夜温差大,使川茶具备独特的甘烈香型。同时,川茶采摘比江浙产区提早30天,具备市场优势。
(三)川茶文化之“茶盖碗”
1.三件头
“盖碗杯”分为茶碗、茶盖、茶托3部分。因而也称“三件头”,相传为唐代四川节度使崔宁所发明。后来这种茶具在民间流传开来而后全国仿造。
2.托捧方法
左手托茶沿,右手拇指中指提起茶盖,在碗面、碗沿上轻轻拨动,发出声响,然后将茶盖半沉入水中,由里向外慢慢滑动,这时只见绿波翻涌,翠叶沉浮,幻影游动。
3.三吹三浪
饮茶时将茶碗送到嘴边,从茶碗与茶盖的缝隙中嗫茶,茶水于舌边、舌根回荡。如此分三次吞下,咕咕有声,此时口中是暗香飘动、芬芳乱窜。行家们称此招为“三吹三浪”。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