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小麦啤,几乎是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啤酒代名词,以至于如果你随机问一个饮酒者,他多半都会认为啤酒就是由小麦酿造而来的。某品牌啤酒的王牌营销产品,也把自己叫做小麦王。
当然,这跟实际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小麦由于蛋白质含量偏高、糖分含量偏少、缺少淀粉水解酶、糠皮容易分离、在人类历史上长期作为主食、战争年代必然作为战略物资都诸多原因,从未成过酿酒的主力。反而是同样产量巨大、蛋白质含量低、糖分含量高、丰富淀粉水解酶、糠皮可作为天然出糖滤床的大麦,是啤酒酿造的绝对核心。如今的啤酒,不管是艾尔、拉格,还是自然发酵,几乎没有不用大麦酿造的了。
不过,在配方中使用有30-70%小麦的各类小麦啤,依然是啤酒世界中长盛不衰的种类之一,德国小麦啤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于啤酒文化相对较短较弱的中国而言,更是如此。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美丽的各式小麦啤(图源:Pixabay)
1. 小麦啤外观漂亮,很多是标准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和普通拉格啤酒追求清澈透亮是不同的,主要源于小麦带来的蛋白质浑浊和鲜活酵母浑浊。此外,小麦啤普遍对沙口感要求很高,二氧化碳含量可高达5.5-7克/升,既有短链蛋白(10000道尔顿值以下)带来的微小细密泡沫,又有长链蛋白(40000道尔顿值以上)带来的泡持性,就形成了逐渐升腾且持久的泡沫。此外,小麦啤可以做成从浅到深各种颜色[1]。
3. 小麦啤苦度很低。即便酒友们喝啤酒时对苦度的忍耐阈值会不断上升,正所谓越喝越苦,例如很多双料IPA、帝国IPA轻易跨越80 IBU(国际苦度单位),但实际上苦度依然是很多人迈入啤酒世界时一个巨大的门槛。小麦啤的特色则是苦度很低,经典的白啤(Weissbier)一般很难超过15 IBU,再加上丰富的口感、较强的沙口感、浓郁的酵母代谢产物,苦度几乎没有体现,非常容易入门[3]。
中德贸易量增长极其迅速[4]
5. 小麦啤先入为主。德国是最早开始大规模同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国家之一,双方进出口贸易额发展迅速,德国啤酒也是中国很早开始大规模进口的产品。先入为主,导致其他口味同样清淡宜饮的啤酒没有及时赶上风口跟小麦啤竞争。
因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小麦啤作为一种优秀的普通工业量产拉格啤酒消费升级后的替代品,就不足为奇。于是乎,各类德式/巴伐利亚进口小麦啤,或者标榜类似风格的,逐渐流行起来。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国内啤酒馆,没有小麦啤几乎是不可能的。
世界小麦产量地图(图源:AndrewMT)
1. 西欧大粮仓。从古代起,啤酒的世界就注定与葡萄酒的世界有天然的鸿沟,这自日耳曼蛮族和罗马帝国起冲突时就开始了。北部欧洲是日耳曼人的领地,这里不产葡萄,却大量产出大麦小麦,对于同样需要酒精的人们而言啤酒毫无疑问成为最佳选择。同时,这里也孕育了丰富的啤酒花类型,德国人最早将它应用在了酿造小麦啤中。时至今日,德国、捷克、北法、荷比卢地区也是西欧最重要的粮仓和啤酒花产地,他们的优秀啤酒当然有最优质的原料保证[5]。
罗马帝国边界,基本就是葡萄酒-啤酒分界线
2. 法律保障。《啤酒纯净法》是啤酒世界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存在:它500年前并非为简单为保障啤酒质量而颁布,起初只是巴伐利亚地区贸易保护和征税而强行限定了啤酒的原料,德国统一后应用到全国。但它带来了德式啤酒的稳定质量,在法律的规定下,德国啤酒一直是原料很稳定,质量和风格也很稳定。工业化之后,德国也作为著名工业大国,发酵工程、化学工业也是国际领先。作为啤酒行业当家招牌的小麦啤,自然是优中选优的存在。
《啤酒纯净法》的本质是征税和贸易保护
典型的白(Weiss)/黑(Dunkel)小麦啤对比
非常精致的Steins小麦啤杯
说德国人能做出世界上最好的小麦啤,就不足为奇了。
同样作为西欧粮仓的比利时,也有自己的特色小麦啤。不过嗜好独特艾尔酵母菌株酚类醛类的比利时人做出了不少改进,他们创新在小麦啤中使用各种复杂香料,最经典的莫过于添加芫荽籽和黑色的苦橘皮。最经典的自然发酵啤酒兰比克,一般也会使用30%左右的未发芽小麦。而同样门类庞大复杂的赛松啤酒家族,小麦也是酿酒用的常客,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北法窖藏啤酒系列。
而后崛起的美国啤酒也对小麦啤做了大规模改进,这也体现了美式啤酒的两个大特点:酒花和重口味。前者而言,美国酿酒师大规模对小麦啤干投酒花,把它做得IPA化;后者而言,把口味做得非常浓郁,搭配以较高的酒精度,成为特立独行的小麦烈酒(Wheat Wine)。
在酒精逐渐成为开车一族问题的时代,小麦啤也因为它优秀的味道层次和扩展能力,成为无酒精啤酒的完美扩展对象,这种无醇小麦啤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液体面包。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2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