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饮食结构的合理性更为关注,饮食观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对瘦肉型猪需求日益增加,在提高增重速度和饲料转化率上,提高商品猪胴体瘦肉率,改善肉的品质,是当前养猪生产者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为大家介绍影响猪瘦肉率的主要因素,提高猪的瘦肉率方法。
1、猪的品种
猪的品种是决定生猪瘦肉率的根本因素。现在生猪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猪的瘦肉率差别较大,瘦肉型猪的品种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大白、长白、杜洛克等。一般大白猪的瘦肉率可达65%左右,长白猪的瘦肉率为60%左右,而杜洛克的瘦肉率则在61%以上。
本地的土猪及脂肪型猪的瘦肉率约为38%~45%,虽然存在着瘦肉率低的缺点,但是地方猪的分布广、数量多,具有产仔率高、肉质优良等特点,因此为提高其瘦肉率,规模化猪场一般选用大白、长白、杜洛克与地方猪进行杂交以得到优良的杂交品种。
经研究表明,利用瘦肉型猪作为父本,本地猪作为母本,杂交所得后代的胴体瘦肉率一般在两亲本之间,约为两亲本的平均值,并有向高值亲本偏移的趋势。例如:经过杜洛克杂交的后代品种的瘦肉率可达55%,而大白、长白、杜洛克生产的三元杂交商品猪的瘦肉率可达64%。
2、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的水平
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水平对生猪瘦肉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能量水平决定脂肪的沉积,蛋白质水平决定肌肉的增长。生猪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对能量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调节饲料中的蛋白质和能量水平既能改变生猪的肥瘦程度,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饲料成本。
蛋白质的摄入量对生猪瘦肉率的影响非常大,在能量摄入水平一定的条件下,蛋白质的摄入水平与胴体瘦肉率成正比。研究表明,饲料中蛋白质水平从13%提高到17%,其瘦肉率相应提高6.6个百分点。目前,蛋白质和氨基酸对生猪生长速度及瘦肉率的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各项研究均证实了饲料中蛋白质的摄人量不足可限制瘦肉的生长。
一般在日粮蛋白质水平相同的条件下,肉猪摄取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胴体脂肪含量也越多,但摄人能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就会有所变化,当摄人的能量超过32, 5MJ以后,如果再增加能量的摄人量,蛋白质和瘦肉量就不会再继续增长,饲料转化率也随之降低,脂肪量则继续增加,从而生猪胴体瘦肉率也就随之降低了。因此,应该分别研究不同品种、类型、体重和不同性别的生猪以确定的能量水平。
3、饲喂方式
为了兼顾生猪胴体瘦肉率和生长速度,采用合理的饲喂方式是提高瘦肉率和猪肉品质的重要手段。主要采取前期供给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以保证增重;后期降低能量水平的供给,以提高瘦肉率的方式。生猪体重在50~60kg以前,采用自由采食的饲喂方式,随着日粮消化能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量及日增重均呈线性增长。而生猪体重在60~90kg期间采用限制喂养的饲喂方式,因为当能量的摄入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其蛋白质和瘦肉量则不会再继续增长,饲料转化率也随之降低,出现脂肪沉积继续增加的现象,不但浪费了饲料资源还降低了猪肉的品质。
4、出栏时间
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能够做到定期出栏是养好猪的关键。养猪行业有句俗话:“小猪长骨,中猪长肉,大猪长油”,生猪在不同日龄和体重出栏时,瘦肉率不同。对于猪的生长发育而言,其体重越大,脂肪含量就越高,瘦肉率则越低。以大白、长白、杜洛克为父本的二元杂交猪为例,其出栏时间为体重在90kg左右,当育肥猪体重超过90kg以后,每日增长的速度明显减慢,并且主要以增加脂肪为主,其瘦肉率相应降低,不但影响销售,还浪费了饲料;而当育肥猪体重不足90kg时,虽然节省了饲料,其饲料的利用率高,但出肉率低,因此应该确定合理的出栏时间。当然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生猪,出栏时间不一样,这就要求猪场根据当地的饲养要求和生猪品种,合理的确定其出栏时间。
5、生活环境
猪场的生活环境一直以来都是生猪生长发育的基础,其环境不但影响了猪的健康,还对猪肉的品质有一定的影响。猪舍内环境温度在18~20℃时适于蛋白质的沉积,温度太高或太低对于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都不利。在20℃和10℃的室温下饲养的生猪,前者的瘦肉率比后者高出10.6个百分点,因此为育肥猪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同样有利于生猪胴体瘦肉率的增加。
一、通过选择和杂交提高肉猪的胴体瘦肉率
1、选择
猪的胴体瘦肉率是一个高遗传力的性状,它与体长、腿臀围呈正相关,而与背膘厚呈负相关。在猪的表型选择中,应抓住体长、腿臀围和背膘厚进行选择。通过选择体长、腿臀围大和背膘薄的个体留作种用,后代可提高胴体瘦肉率。据报道,体长lllcm的猪与体长106cm的猪相比,背膘厚下降l9.8%,胴体瘦肉率提高11.2%。
2、杂交
我国地方猪品种多数瘦肉率较低,但其数量多、分布广,而且具有产仔多、母性强和肉质优良等特性,多数是经济杂交的理想母本。为了提高我国地方品种肉猪的胴体瘦肉率,可利用瘦肉率高的品种,如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等做杂交父本,与其进行杂交,来提高后代的胴体瘦肉率。一般两品种杂交,其胴体瘦肉率介于两亲本之间,大致为父母本的平均数,并向高值亲本偏移。杂交父本胴体瘦肉率越高,越有利于提高杂种后代的胴体瘦肉率。
我国现代化与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的肉猪,多数为二元或三元的瘦肉型品种猪的杂交猪或杂优猪,少数为四元杂优猪。要求肉猪体重的75%在110d内完成,平均日增重保持700~750g,其中体重25~60kg阶段的日增重应为600~700g,60~l00kg阶段的日增重为800~900g。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通过试验和生产应用,已筛选出优良的二元和三元杂种猪,在我国肉猪生产中发挥了很大作用。试验和生产实践都表明,三元杂种肉猪比二元杂种肉猪,生长速度快12.18%,每千克增重节省饲料8.22%,胴体瘦肉率高l0%,经济效益提高l6%。
二、通过控制日粮营养水平来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
日粮的营养水平不仅决定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而且对胴体的肥瘦程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脂肪的沉积取决于日粮中的能量水平;肌肉的增长,则取决于日粮的蛋白质高低。如日粮中脂肪过多,就会增加脂肪的沉积。利用调节日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方法,可改变肉猪胴体的肥瘦程度。
1、控制日粮能量水平
控制日粮能量水平可提高胴体瘦肉率。为了兼顾生长速度和胴体瘦肉率,可采取前高后低的饲养方式,即前期供给高能量、高蛋白日粮,以保证猪的增重,后期降低日粮能量水平,以提高胴体瘦肉率。能量供给水平与增重和胴体品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日粮蛋白质、必需氨基酸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肉猪摄取能量越多,日增重越快,饲料利用率越高,背膘越厚,胴体脂肪含量也越多,但摄入能量超过一定水平后情况就会有变化。肉猪在活重50~60kg以前,理想的饲喂方式是自由采食,随着日粮消化能的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沉积量及日增重均呈线性增长。
在此期间如果日粮消化能减少20%~30%,则日增重、日沉积瘦肉和体脂肪含量相应降低22%~25%、l8%~21%和7%~l0%;而肉猪活重在60~90kg期间,理想的饲喂方式是限制饲喂,随着每日摄入消化能的增加,日沉积蛋白质、瘦肉和日增重虽呈线性增长,但摄入量达到32.5MJ以后(大致相当于维持需要的2.5~3倍),再增加能量的摄入,就不能使蛋白质和瘦肉量的沉积继续增长,反而出现饲料转化率开始降低,体脂肪组织沉积继续增加的现象,这不但造成了饲料资源的很大浪费,而且降低了胴体品质。因此,对于不同品种、类型、体重和不同性别的肉猪,应该分别研究确定的能量水平进行饲养。
2、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
日粮的蛋白质水平对商品肉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和胴体品质影响极大,并受猪的品种、日粮的能量水平及蛋白质的配比所制约。
在能量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提高日粮蛋白质水平,可以提高胴体瘦肉率。据资料报道,日粮蛋白质水平由l3%提高到17%,瘦肉率可提高6.6个百分点,而且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反应更敏感。另据试验,添加赖氨酸的试验组猪比对照组猪日增重提高60.3g,每千克增重少消耗饲料0.13kg,而胴体瘦肉率提高5.19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肉猪的胴体瘦肉率,不仅要重视蛋白质的给量,而且要考虑必需氨基酸的供给,尤其是限制性氨基酸的比例,这既有利于蛋白质的代谢和利用,又可降低饲料消耗。
日粮蛋白质水平在一定范围内(9%~l8%),当每千克日粮消化能和氨基酸都满足需要的条件下,随着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则肉猪日增重随之增长,饲料转化率也随之增高,但超过17.5%时,日增重不再提高,反而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瘦肉率却得到了提高。根据我国情况及近期科研成果对日粮粗蛋白水平提出的建议:瘦肉型猪在体重20~60kg时,日粮粗蛋白水平为17%~16%;60~100kg时为l4%(兼顾日增重)或16%(提高瘦肉率)。
赖氨酸一般为猪的限制性氨基酸,对猪的日增重、饲料转化率及胴体瘦肉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当赖氨酸占粗蛋白质6%~8%时,其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因此,必需注意日粮中赖氨酸占粗蛋白质的配比。
3、“冲淡日粮”饲养
用粗纤维含量高的部分原料;稀释”日粮,即增加日粮的粗纤维含量,降低日粮的能量浓度,有利于胴体瘦肉率的提高。
肉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的多少,均会影响日增重和胴体瘦肉率。日粮中粗纤维含量有其界限,每超过一个百分点,就可降低有机物(或能量)消化率2个百分点,粗蛋白质1.5个百分点,从而使采食量减少,日增重降低和背膘变薄,胴体瘦肉率上升。
由于现代化养猪生产中的肉猪,要求高强度生长,日粮粗纤维含量一般不能过高。我国地方猪对日粮粗纤维的消化率为74.2%,巴克夏猪(肉脂型)为54.9%,而瘦肉型猪就耐受不了粗食和低营养水平的日粮。多数科学家认为肉猪日粮中粗纤维含量在5%~6%之间。一般情况下,在日粮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正常情况下,体重20~35kg阶段粗纤维含量为5%~6%,35~100kg阶段为7%~8%,但不能超过10%。
三、通过改变饲养方式来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
传统的肉猪饲养方法有;吊架子”和;一条龙”两种方法,;吊架子”法也叫做;阶段育肥法”,是在我国农村经济还不发达的条件下,用营养水平较低的饲料(粗饲料占40%~50%)育肥肉猪的一种方法;;一条龙”肉猪饲养方法也称做;一贯”育肥法,这种育肥方法是根据肉猪生长发育规律,将肉猪整个饲养期分成两个阶段,即前期20~60kg,后期60~100kg或以上;或分成三个阶段,即前期20~25kg,中期35~60kg,后期60~100kg或以上。
在此基础上,按照肉猪的营养需求特点,前期始终采用较高的营养水平自由采食,后期为了防止脂肪过度沉积和提高胴体瘦肉率而采取限量饲喂,或降低日粮能量浓度育肥肉猪的方法。这种饲养方法可达到增重速度快、缩短饲养期、肉猪等级高、出栏率高和经济效益好的目的。据有关资料表明,自由采食与限量饲喂两种饲喂方法,前者日增重高、背膘较厚;后者饲料转化效率高,背膘较薄。
在整个育肥期,为了追求高的日增重用自由采食方法;为了获得较高的胴体瘦肉率用限量饲喂方法。如果肉猪采用二元、三元杂交猪或杂优猪,前期采用自由采食,后期限制(能量)饲喂,则全期日增重高,胴体脂肪也不会沉积太多,同时便于获得较高日增重和优等级的胴体。
四、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来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
适于蛋白质沉积的环境温度是18~20℃,过高过低的环境温度对脂肪和蛋白质的沉积都不利,而且对脂肪沉积的影响大于蛋白质。据资料报道,将试验猪分别饲养在10℃和20℃的环境下,前者胴体瘦肉率下降10.6个百分点,背膘增加3.4个百分点。因此,为育肥猪创造适宜的环境温度,可提高胴体瘦肉率。
五、适时屠宰
肉猪在不同日龄和体重进行屠宰,胴体瘦肉率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瘦肉的重量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瘦肉的相对重量(即占胴体的百分比)却在下降。因此,在不影响肉猪增重的前提下,适当提早屠宰,可以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
1、育肥指标的影响
肉猪的出栏活重受到体重、日增重、饲料转比率、屠宰率、胴体瘦肉率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入栏小肉猪随着体重的增加,日增重先逐渐增多,但到一定阶段后,则转为逐渐下降。随着体重的增加,维持营养所占比例相对增多,饲料消耗量增加,屠宰率提高,机体脂肪沉积也越多,瘦肉率下降,饲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肉猪活重过小出售上市或屠宰,虽然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高,但肉猪尚未达到经济成熟,产瘦肉量少,屠宰率低,很不经济。所以,肉猪的出栏活重应综合体现各项育肥指标的充分发挥和提高经济效益。
2、市场售价的影响
目前我国猪肉产品价格己放开,实行市场调节,国家宏观调控。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瘦猪肉的需求已很迫切,市场上瘦猪肉易销,肥猪肉难销,差价达15%~25%。市场上己按含瘦肉量的多少,将胴体分割不同切块分级出售,背长肌价,其次是大腿、前臂、价为软硬肋部,排骨价为背长肌的50%,为软硬肋部的80%。同时由于个体或集体屠宰户收购商品瘦肉猪的价格比普通商品肉猪高5%~8%,使得一些原来有养大肥猪习惯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肉猪的出栏上市或屠宰体重。因此,肉猪的出栏活重应在兼顾日增重和提高瘦肉率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市场价格确定。
3、肉猪的出栏活重
肉猪的出栏活重确定,要结合日增重、饲料转化率、胴体瘦肉率、每千克活重的售价、日饲养费、种猪饲养成本的分担费等费用进行综合分析确定。
影响猪瘦肉率的主要因素,提高猪的瘦肉率方法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合理地确定肉猪的适宜出栏时间,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物质投入,增加猪肉的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