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细小病毒病,是由1种直径约22毫米微的猪细小病毒病所引起的猪繁殖障碍,以胚胎、胎儿感染致死、木乃伊、畸形胎及正常胎儿为特征的传染病。本病早报道于1967年的英国,我国首次报道是1983年,至今已蔓延各地,成为我国2大繁殖障碍的疾病(猪乙型脑炎)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猪细小病毒病症状,猪圆环病毒病怎么治疗。
早期研究发现,由PPV引起的疾病主要是初孕母繁殖障碍,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PPV还能引起仔的皮肤炎症和肠炎性腹泻,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上各不相同。目前比较明确的是以下3个临床表现型。
1、母繁殖障碍和仔死亡
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母猪繁殖失能,在同一时期内有多头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或出现胎儿发育异常现象,而母猪本身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情况下母猪在怀孕30~50天感染时,主要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时主要产死胎;怀孕70天感染时主要出现流产;70天以后感染,母猪多能正常生产,但所产仔猪带毒。如果将这些猪留作种用,很可能造成本病在猪群中长期存在,很难根除。此外,受感染的胎儿有不同程度发育受阻和生长不良,可见胎儿充血、水肿、出血、体腔积液和脱水,死产仔猪在大脑灰质、白质和软脑膜有增生的外膜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形成的血管套为特征的脑膜脑炎,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2、仔皮炎
在对细小病毒致病性的研究发现,PPV作为病原感染时,被感染拱嘴、舌和蹄部的皮肤出现了病变,临床表现为厌食、腹泻和结膜炎,证明PPV可以导致皮肤炎症,受伤皮肤处确实存在PPV的复制,但是并未发现明显的皮肤炎症和前面所述的渗出性皮炎或者口蹄处严重的溃烂等。
3、仔肠炎性腹泻
加拿大魁北克省某猪场大批仔出现腹泻症状,仔大小集中在2~3周龄。病排泄量大、粪便形式为水样或黄痢,持续时间一般为1周,无呕吐现象,并且保持很好的食欲。试验人员对腹泻的肠道内容物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有大量直径为18~26纳米的细小病毒样粒子存在,除轮状病毒外,排除了其他病毒和细菌的干扰,证明PPV与仔腹泻有一定关联。
预防策略
PPV感染,目前无法进行治疗。为避免该病的发生,只能采取预防措施。
1、引种控制
引种往往是导致猪细小病毒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引种前应了解被引进场猪群是否有猪细小病毒感染,怀孕母猪是否有繁殖障碍临床表现,母猪群是否做过疫苗预防接种,不能单纯以引进种(母)猪PPV血清抗体检测阴性为标准,引进的种(母)猪应先饲养在隔离场(舍、圈)。引回一周内接种一次疫苗,配种前半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
2、免疫
目前对易感进行免疫是有效的。后备母猪应建立主动免疫后才配种。目前国内有弱毒苗和灭活苗,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免疫。
3、种群管理
从未发生过PPV病的场和地区,应该杜绝带毒,对公精液进行检查,PPV阴性者方可使用。发病场应特别防止小母在第1胎受孕时被感染,或把其配种期拖延到9月龄,此时母源抗体己消失,自动免疫力已经产生。
4、消毒
坚持经常性消毒,用0.5%漂或1%烧碱可杀灭病原体,减少猪与病毒的接触。
5、提高自身体抗力
在饲料中添加0.25%的奥得曼A,可进行免疫修复、增强动物非特异性抗病力,提高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促进动物健康生长。
免疫方法
易感猪群定期组织疫苗接种,防控效果会更好一些。常用的接种疫苗,以油佐剂细胞灭活苗使用为普遍。常用的接种方法:
细小病毒检疫显阳性的猪场,对场内后备母猪、种公猪免疫接种时间可安排在5月龄之后,2次接种效果会更好一些,中间间隔时间严格控制在21d。
细小病毒病检疫显阴性的猪场,于配种前任何时间段皆可进行接种,同时,安排在配种前3~4周龄进行,接种2次,间隔时间控制在21d。经产母猪可安排在产后15d进行,每年需接种2次,防控效果较好。对于种公猪,每年春秋2季需分别进行2次。
对于刚引进的种公猪和母猪,检疫隔离饲养一段时间,待到入场后1周在进行免疫接种。具体接种工作的实施,应该检查母猪的受孕情况,怀孕母猪严禁进行接种。
猪细小病毒病症状,猪细小病毒病怎么治疗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猪细小病毒感染对于养猪业影响较大,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整窝仔猪死亡。加之目前尚无治疗药物,又与其他一些传染病症状相类似,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采取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等综合性诊断措施,并注意与其他病的鉴别诊断。同时,提醒广大养殖户要严格做好各项预防措施,将细小病毒病拒之门外,将疾病损失降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20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