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全国14亿多人口只有耕地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用有限的耕地养活十几亿人口十分紧张。
近几十年,随着农业耕种技术和农作物育种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作物产量大幅提高,最近几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每年仍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和油料,且呈逐年增加趋势。比如,2022年我国进口粮食就达1.6亿吨,约占国内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进口食用植物油1175万吨,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产量的四分之一。
粮油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国内稳定耕地面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近20年,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房地产业、工业等领域用地需求越来越大,违法占用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的现象时有发生,守住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更加任重道远。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局势剧烈动荡,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进口粮食和油料的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比如,今年3月份俄乌冲突发生以来,叠加疫情影响,乌克兰粮食出口不畅,全球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我国进口粮食和油料的难度和成本也随之增加。
未来,保障国家粮食和食用油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必然越来越严峻、保供压力也必然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下,采取一切努力,千方百计稳定增加国内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而耕地方面,受水源和生态承载力限制,我国19.18亿亩的耕地面积很难再有大的增加,除非像红旗河这样的西部调水工程能够尽快实施建成运行,不过,这需要很长时间。当前形势下,要增加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只有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才能实现。
因此,近几年,国家提出稳粮增油的农业种植政策要求,但由于种植效益差距,特别是种粮效益及补贴效益与经济作物相比仍有差距,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不是很高,甚至种草都高好于种粮,以至于今年甚至出现青贮小麦事件。所以,在现有耕地总量不变情况下,如果单纯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来稳粮增油也不容易。
而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有限,但有大片的沙漠,沙漠虽然不能直接用于自然耕种,却可以为一些设施农业生产提供用地,用于承接在一般耕地和基本农田上建设的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项目,发展耗水量低的温室大棚蔬菜种植,腾出部分耕地用于稳粮增油。
简单说,就是控制占用耕地建设设施农业温室大棚,鼓励社会资本在易取水的沙漠边缘投资温室大棚项目,减少占用耕地温室大棚项目的实施。这方面,目前国家已经开始调控,自然资源部门在设施农业用地审批时会优先批准占用戈壁沙漠建设温室大棚项目的用地需求。
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社会资本在戈壁沙漠发展设施农业仍有较大困难,特别是戈壁沙漠区域基础设施薄弱,一般距离农田水利工程、电网工程较远,企业要分散承担引水、接电等成本,导致其在戈壁沙漠区域投资温室大棚项目积极性不高。
未来,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在沙漠区域建设设施农业园区,用财政资金投资建设供电、引水、道路、保鲜库等基础设施,让社会资本拎包入住,用地成本降到最低,每年园区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可以有效提高社会资本在戈壁沙漠区域投资温室大棚项目的积极性,吸引更多设施农业项目建设或搬迁至戈壁沙漠。
根据公布数据,目前我国温室大棚项目占地共2000余万亩。通过在沙漠建设大型设施农业园区,并对在耕地上建设的温室大棚项目向沙漠搬迁的给予一定的产业转移补贴,即使只有一半项目搬迁,也将腾出上千万亩耕地,这部分腾出的耕地可以用于增加粮食和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推动国家稳粮增油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沙漠边缘发展大型设施农业,还有一个大的好处,沙漠区域一般光线充足,日照时间相对较长,发展设施农业种植的蔬菜产量会更高、品质会更好。
同时,在沙漠边缘发展设施农业还可以与防风固沙项目相结合,大量的温室大棚就是一个个绿色工厂,可以阻挡沙漠向绿洲的蔓延,一劳永逸减少地方政府每年在防风固沙工作中的投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