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时许,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南长沙去世,享年91岁。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50多个春秋。他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近二十年,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不断刷新产量纪录。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院士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常常说起自己的两个梦——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无论是科研攻关,还是为人师表,袁隆平都是世人楷模。让我们回顾他的殷殷期盼、谆谆教诲,看他是如何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谈人生梦想:
——科学探索无止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路上,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作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我下定决心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我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谈粮食安全
——我们现在有两张王牌,一张王牌是超优千号(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还有一张王牌,就是第三代杂交稻。
谈知识分子精神
——种子精神给我的启迪最深。我觉得,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人就像一粒种子,只有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了,才能茁壮成长。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科技工作者、合格的知识分子,就应该学习种子精神,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人;做一个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人。
——我的做人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国际上曾经有多家机构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都被我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根也在中国。
——只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搞科研的人要有使命感,有胸襟。
谈海水稻
——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其中约2亿亩可进行稻作改良。如果我们能选育出耐盐度在3‰至6‰、耐碱在pH值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且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平均每亩增产300公斤,这样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公斤粮食。
谈成功秘诀
——书本很重要,电脑也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电脑也种不出水稻,只有在试验田里才能种出水稻。
谈水稻产量:
——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800公斤贪9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谈科学研究:
——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
——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如果老是迷信这个迷信那个,害怕这个害怕那个,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只有敢想敢做敢坚持,才能做科技创新的领跑人。
——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以前招学生有一个标准,一定要下田,你不下田,我不培养。电脑要会、外文要懂,但是你不下田你出不了成果。
谈90后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应该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我现在是‘90后’,身体还算好,脑瓜子还不糊涂,要在百岁之前努力完成杂交水稻每公顷产量20吨的目标。
谈高产目标
——通过科技创新完全能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下一步,要努力向更高的高度攀登、冲刺。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2000公斤、继续冲刺杂交水稻单季每公顷20吨、改造2亿到3亿亩盐碱地发展海水稻、将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的三一工程升级为两一工程
谈对年轻人的期待
——希望他们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靠这些年轻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许建立 高广超 整理
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等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7928.html